有一種愛,超越陪伴
——《讀抗戰家書》有感
劉娟
在這個世界上,父母對子女的愛,永遠是最無私的愛。只有做了母親后,才會對這句話有更加深刻的體會!我愛孩子,甚至超過自己的生命,對孩子的教育、衣食住行總是盡量親力親為,工作之餘盡量陪伴她。我固執的認為,陪伴就是最好的愛。
但是,在戰爭年代,卻有這樣一群父母,他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他們忙於自己的事業,他們不能陪伴孩子成長,不能親自教育兒女成才。他們的事業就是拯救我們的民族於危難之際,他們把熱血、青春和生命都獻給了國家,他們甚至在自己生命的最後,還把自己全部的希冀寄托在兒女身上,希望自己的兒女能肩負起民族存亡的重任,替他們完成未竟的事業,希望"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在《抗戰家書》中,我讀到民族英雄趙一曼在生命的盡頭留下的一封家書,這封絕筆信只有短短一百多個字,卻字字流露着對兒子的思念與愧疚,滿溢着自己以身殉國的堅定意志和對兒子的熱切希冀。她遺憾卻不後悔,勇往直前毫無畏懼。信中這樣寫道:"寧兒,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永遠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這最後一封信帶着滿腔的愛與希望,將她短暫而輝煌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永遠延續下去……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對子女的愛不會比今天的我們少一絲一毫。
同樣的深情,顯現在烈士左權的家書中。這位八路軍犧牲的職務最高的指揮員對剛出生才幾個月就離別的女兒,從一個深沉剛毅的軍事指揮員一變而為慈父,字裡行間凝結着對女兒北北冷暖關愛的骨肉親情。在1942年寫給妻子的一封信里,他這樣寫道:"我擔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學后望能好好的恢復身體,有閑暇時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極需人照顧的。……想來太北長得更高了,懂得更多事情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經常去看她?來信時希多報道太北的一切。在閑暇與獨坐中,有時總彷彿有你及北北與我一塊玩着、談着,特別是北北非常調皮,一時在地上,一時爬着媽媽懷裡,又由媽媽懷裡轉到爸爸懷裡來,鬧個不休,真是快樂。可惜三個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塊的話,真痛快極了。"短短几句話,卻無不透漏着一位父親對孩子無限的愛和思念。然後此後的不久,就在同年, 37歲的左權將軍壯烈犧牲,未能等到抗戰勝利與妻女團聚的那天,永遠的離開了他深愛的小北北。
試問一句,誰不願享盡天倫之樂?可是自1937年到1945年,八年抗戰期間,多少鮮活的生命被殘忍地剝奪了,多少幸福的家庭被狠狠的拆散了。這場戰爭中,無數先烈以生命為代價驅逐侵華日軍,用忠誠的熱血染紅了新中國的五星紅旗。看看這一封封的家書,到處傾訴着戰士們為人父、為人子、為人夫、為人母的責任與感情,凝聚着他們對家人的愧疚與深愛,更揮灑着他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但他們卻毅然決然的踏上了最長的旅途,走上了不能回頭的路。他們的犧牲換來了我們在戰場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換來了父母子女與兄弟姐妹們的和平與安詳!他們以血肉之軀在那場戰爭中砌成最堅固的長城,守護着我們偉大的祖國,守護這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讓家人再也不用擔心有一天誰會提着刺刀衝進家門,搶走財物,肆意的中華大地上殺戮……
穿越過歷史的硝煙,穿越過時代的隔閡,翻看着這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書,卻足以令我動容。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需要銘記這段歷史,要在血與淚的慘痛經歷中發憤圖強,永遠記住一個國家"如果落後,就要挨打",甚至是妻離子散的滅頂之災;銘記這段歷史,更是為了銘記在那場殘酷戰爭中犧牲的無數生命,無數偉大的父親、母親們!
合上書本,看着孩子們在公園嬉戲的身影,聽着他們歡快的笑聲,作為母親,我也願意守護他們的幸福,即使有一天,需要獻出生命!
我也懂得了,愛不是簡單的陪伴,而是你對孩子精神層面的影響,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正義感、有責任感的母親,多給孩子正能量的指引,遠遠勝過單獨的陪伴。就像那些英雄的父親、母親,把他們不朽的精神留給所有的孩子們,生生世世。
金水區檢察院
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