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孤獨的螢火——讀《挪威的森林》有感

孤獨的螢火——讀《挪威的森林》有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孤獨的螢火——讀《挪威的森林》有感

  記得很早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們推薦了"四大名著",我只買了一本——《挪威的森林》。白的底色,紫色線條勾勒出朦朧的畫面——封面一瞬間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於是,我滿心歡喜地、迫不及待地用顫抖的雙手掀開了它的最後一層屏障,沉了進去。

  然而,似乎封面與我開了個玩笑。在看完給了這部小說極高評價的前言,及令人心頭一酸的後記,我開始按部就班地讀起正文來。

  我失望了。

  這本小說,似乎是十分無厘頭。紛亂的回憶,繁多的人物,反感的劇情——還沒有讀完第一章,我就將它遺棄在書櫃的一角,再也沒有看它一眼,連翻一翻的念頭也沒有,彷彿它就是一團令人作嘔的污穢。

  最近我一直在讀書、讀書、讀書。讀新買的書,也讀過去的書。於是乎,不可避免地、理所當然的,這本書被重新帶到了我眼前。它的封面已不再像剛買來時那般亮滑,顏色似乎也淡了許多。翻開書頁,略微泛黃的紙張,彷彿在訴說著對我的不滿。"讀我吧!來讀我吧!"它在對我呼喚。

  我又重新讀起了《挪威的森林》。

  我喜歡跳讀。我就是這麼無趣的人:每本書,我會先大略翻翻,瀏覽故事發生的線索、主要人物、情境,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然後才會開始正式閱讀。我一下子,就被村上春樹輕描淡寫卻又充滿深意的語言吸引了——這是我以前從未察覺到的。我快速讀完了故事的高潮部分——"我"和直子的純潔友情所化成的"我"對直子的熾熱的愛,綠子對"我"的一見鍾情、越陷越深,直至欲罷不能。

  那些情節、那些人物,這會兒都在我面前鮮活了起來,他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悲一喜、一起一落,都牽動着我敏感的內心。我隨着他們的腳步,他們的目光,用他們透徹的心靈,來看待那個時候的日本社會。

  我這才感覺到——原來日本是這樣的脆弱。

  我又從頭看起,從第一章、第一字、第一句、第一行看起。

  我看着主人公從故事的開始,向著那個不遠的未來走去。我已經知道了他的未來,看着他一步步地向前,堅定,又有些茫然,我覺得自己是命運之神,眼睜睜地看着他一步步滑入悲劇的深淵,心中為他在悲慘面前的堅強而感動,為他在巨大壓力面前的頹廢而着急,為他找到了生活的新路而快樂……但我仍然知道:悲劇的結局是不會改變的,因為"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劇作家曾經說過,一部劇的悲喜,從一開始就是註定了的。什麼是悲劇?就是將你前面的快樂,加倍地奪走。

  悲劇就是悲劇,不論有多少快樂在它的面前。

  我還有個壞習慣,就是看書,老愛在看了一半時,先看結局。

  我又翻到了書的最後一章的最後一頁的最後一幕:"我"被世界的洪流淹沒。

  我想,這樣的結局,恐怕是最好的。帶着不確定,帶着悲劇色彩,卻又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若是做賞析題,我相信,我能寫下精彩的答案。但我從心裡,並不喜歡這樣的結局:太悲傷、太無情,彷彿一把命運之刃,將時間一刀兩斷,"我"的生命也就此終結。但"我"卻仍然活了下來,活在無情的世間,如行屍走肉。其實,直子死後,"我"的表現,就已經暗示了這一點:"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接受了綠子的愛。其實,綠子也只不過是直子的替代品罷了。在"我"心裡,直子是"我"永遠的真愛——即使她並不愛"我"——她也把"我"當成了木月的替代品罷了。

  村上的語言,我不知道是否都這樣:平淡,帶着淡淡的悲傷。但從前言來看,是這樣的。村上最大的特點,在於他能夠用平靜來書寫悲傷。即使我們已經知道——悲劇無法避免,我們仍然在心裡,為故事裡的人們祈禱。好像他們,就是我們紛亂生活中一點指路的螢火:堅強地面對挫折。我們在感慨生活的同時,也在反思:我面對挫折時,又是怎樣的呢?

  生活充滿了不幸與悲傷,我們能做的,惟有拿起自己勇敢的尖刀,向著生活、向著命運發起挑戰。

  我想,這就是村上想告訴我們的。他的語言,如黑暗中的一點螢火,始終有一點遙不可及的距離,卻一直指引着我們!



孤獨的螢火——讀《挪威的森林》有感 標籤:挪威的森林 百年孤獨 森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