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引爆點》有感
引爆就像上面這首歌的突然流行一樣,可能歌手聲音真的不錯、歌曲歌詞很美,也可能是與《速度與激情》人物的應景,但無論如可不可否認的是這就是引爆點。
本書就流行三法則來論述了引爆點的產生基礎,有很多事實舉例,以下就文中的三法則做個人觀點論述:
其一,個別人物法則,本文說到了聯繫員、內行和推銷員,我覺得可以亦可以意見領袖和談判家來代替。小米的成功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為發燒而生"這個詞,發燒友其實就是小米受眾群體里的早期意見領袖,這些人在小米受眾群體中間接性的做了聯繫員、內行、推銷員,為小米打廣告。而在另一方面,小米本身的產品經理也是很成功的談判家,為發燒而生本身就體現了小米對這些發燒友的痛點把控,這是小米突破式增長的關鍵所在。個別人物法則講究內部的優秀談判專家和市場領域的意見領袖合力,對內要找到優秀的人去推廣產品,對外要先抓標杆用戶,慢慢積累口碑,因為粉絲效應已經漫過了傳統的營銷模式。
其二,附着力因素法則,亦可稱之為護城河的搭建。俗話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產品本身更如果不是非常好即使推廣出去了,最終的客戶留存率、市場活躍度都不會好,更不要說變現能力會有多好了。蘋果的極簡思維、小米的高性價比特點都為他們的盛行打下了很好地基礎。我們常說商業中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在市場里也沒有所謂的鐵杆粉絲,說白點顧客也是趨利的,如果有比你更好的產品且轉換成本也不高為什麼不換呢?不換也許這個顧客真的有病。我覺得附着力因素法則需要考慮產品的市場接受度(接地氣、用戶思維):市場調研不再僅僅是問卷等抽樣式調查了,做產品的也不能完全待在辦公室做產品,因為產品到底好不好只有用戶知道;產品的持續創新(居安思危):市場沒有絕對的霸主,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在不同緯度下一定是顛覆與被顛覆中發展,比如小米很早就做出了米聊,很具創新性,但還不夠持續創新,所以最終還是被微信擊潰;產品的轉換成本:用戶都有兩個基本思維,從眾心理和舍小保大,比如為什麼會有品牌的認知現象,即使有不知名的品牌質量、價格更有優勢,還是不願意更換?如果你用QQ或者微信很多年了,你會輕易更換新的賬號嗎?或者換用其他APP,我想你不會,因為好友們都在這裡,因為你已經習慣了,這個轉換成本就很大。
其三,環境威力法則。古代作戰很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我覺得流行三原則也是對天時地利人和的歸納,個別人物法則即人和(主體),附着力因素法則即地利(產品),而現在要講的環境威力法則則是天時(時間、空間)。如果以主客觀因素區分,前面兩個法則可以歸納為主觀因素,而環境威力法則我覺得可以算作客觀因素。比如,分享經濟在國外很盛行,但在國內卻發展很慢,這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強行以國外模式推行的產品往往舉步維艱,只有兩種解決方案:國內大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發生變化,或者國外模式針對性的改變。又比如,我們都知道阿里佔據交易端口(重運營),騰訊佔據社交端口(重產品),百度佔據信息端口(重技術),公司的文化其實很不一樣,現如今BAT跨界格鬥愈演愈烈,但一方做的新產品真的能完勝或者比另一方的主營業務更流行嗎?我覺得可能性不大,或者這將有一個漫長的路程要走,因為環境基因不一樣。環境威力法則我覺得講的是對客觀存在的一種敬畏心,順應時代需求:比如互聯網席捲了幾乎所有行業,傳統行業受到巨大衝擊,但傳統行業真的會很快消失殆盡或者轉型嗎?又如酒店業被民宿文化的衝擊真的是毀滅性的嗎?我覺得至少時間上不會這麼快,因為生產力或者思想的變革總是從上至下,至少現在農村的大變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至少BAT並沒有把蛋糕全部瓜分。因為在時間、空間等維度上,一個細小的變化都會有亞馬遜蝴蝶效應,如果可以你就去改變環境,改變不了那就請適應它。
流行三法則無此消彼長之說,三者相輔相成,最大的引爆點即三者交集最大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