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白居易詩選譯》有感
馮振
白居易詩很多都在小學及中學課本中學過,很多耳熟能詳,因此,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花費時間不多,看過之後感覺有四。
一、淺顯易懂。傳說他寫的詩都是能讓不識字的老太太聽懂的。感覺很有道理,以我不高的古文水平,能不看譯文和註釋就能輕鬆讀懂,驗證了這一傳說的正確性。白居易的詩沒有晦澀難懂的句子,很多有如白話。感覺鄧小平文選具有類似的特點,文章短小精悍,思想鞭辟入裡,“短、實、新”。
二、思想性強。白居易出身小官僚家庭,27歲考中第4名進士。但他對社會弊病和民生疾苦都有自己的深刻認識。在《觀刈麥》中寫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深刻的體現了一個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的仁愛情懷,有此情懷,就不大可能成為一個庸官、一個貪官。鄭板橋的“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與此有異曲同工之趣。不是常說,一個封建社會的官僚尚能有如此的覺悟,作為新時期的黨員幹部更應該做到,但是實際上就有人做不到。
三、藝術性高。並非用典及高深文字才能體現作者水平。簡簡單單幾個字,經大師排列之後,效果絕然不同。如“枯藤老樹昏鴉、秋風古道瘦馬”。作者17歲,相當於高二學生時寫出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即成千古名句。其求教於的詩人顧況,因此事反而留名。此外作者筆落驚風雨,如《輕肥》,前面極力渲染內臣的奢靡生活,末句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有一落千丈之勢,讀來頗為震撼。
四、紀實性真。如初中時學的《賣炭翁》,“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忠實記錄了“宮市”的無賴行徑。《新豐折臂翁》通過折臂翁年輕時為逃避服兵役自殘的事迹,反映了唐玄宗征討南詔的歷史及人民的悲慘命運。此外如《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上寫帝王將相,下至販夫娼妓,刻畫了生動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會現實。“文章和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者把詩歌和社會政治聯繫起來,使其具有社會職能,發揮了政治作用。
1200年後,白居易的詩仍是我們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