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甲午殤思讀後感

甲午殤思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甲午殤思讀後感(一)

  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現代戰爭不是單純軍事力量的博弈,而是國家整體實力的較量,只有通過全面深刻的改革,才能推動國家整體實力的躍升。洋務運動由地主階級自身發起。在他們看來,中國的文武制度"事事遠出於西人之上,獨火器不能及",因此不想也不敢觸動封建舊根基,不能進行全局的改革。儘管購得部分"堅船利器",發展製造及重工業,但政治腐朽和體制落後以及形成的腐敗最終阻礙了軍事變革,導致單一領域的改革最終失敗。

  甲午戰爭的歷史告誡中國,腐朽與落後是貌似強大的北洋艦隊慘敗的總根源。只有通過全面改革,實現強國夢強軍夢,才能真正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甲午戰爭的失敗中斷了中國近代化和工業化的勢頭,中國國運衰敗從此加速,民族災難從此加深。然而,正是在這場巨大的災難后,中華民族的覺醒有了新的轉折,從而揭開中國近代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新篇章。

  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中國最深刻的教訓就是缺乏應戰準備。總是幻想和平外交,寄希望於國際調停,使失敗成為必然。今天的日本,一旦突破和平憲法,就是最危險的戰爭信號,中國唯一的選擇就是常備不懈,做好防止戰爭的準備。

  今天,我們不僅要從武器裝備、戰術技術、軍事思想、人才素質結構及軍隊編製體制等進行全面建設與改造,還要塑造敢打必勝的戰鬥精神和堅韌勇毅的民族精神,加快建設一支能打勝仗的人民軍隊,平時對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產生震懾,戰時確保能打必勝。

  最後,我們還應團結包括日本人民在內的世界一切和平力量,堅持走共同發展的和平道路。回顧人類文明史特別是甲午戰爭120年來的歷史發展經驗,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進步大多是在和平的變革中實現的,戰爭和暴力不能帶來真正的進步。戰後,日本正是因選擇了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才迅速發展為高度現代化的經濟強國,日本正是和平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目前,日本右翼當局妄圖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這種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的行徑必然引發地區不穩定。我們要團結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團體,共同向日本人民和國際社會廣泛揭露日本安倍政府的真實企圖,讓世界認清日本右翼勢力的野心,阻斷日本右翼分子綁架日本人民走向戰爭的通道,防止日本再度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日本當政者應該清醒認識到,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流趨勢下,如妄圖再走侵略擴張的老路,與亞洲鄰國和世界為敵,必將重蹈失敗覆轍。同時,個別大國也不能忘記當年因"縱虎為患"的綏靖主義而導致的慘痛教訓。日本右翼極端分子的本質沒有變,若個別大國再為一己私利,被日本右翼極端主義分子離間利用,縱容日本,養虎為患,必將重蹈歷史覆轍的悲劇,給包括自己在內的亞太各國帶來災難。

  甲午殤思讀後感(二)

  我們的海洋

  以黃海大海戰為主線的中日甲午戰爭,距今已經過去整整120個年頭了。曾經硝煙瀰漫的碧血戰場,浴血奮戰的北洋將士,以及恥辱的《馬關條約》,如今統統化作了歷史的註腳,用來詮釋中華民族的又一段國難與家仇。誠然,近代歷史留給了中華民族太多難以癒合的傷口,但甲午海戰無疑是其中傷痕最深的一塊。2014年9月,劉亞洲、金一南等28位解放軍現役將領集體編著的《甲午殤思》出版,該書以一種近乎史詩的創作手法,向國人再現了那場發生在19世紀末期中日為爭奪東亞領導權而展開的海上決戰。

  故事的敘述背景被定格在公元一八九四年,即中國農曆的甲午年前後。經過洋務派三十餘年的慘淡經營,戰前的清政府已經擁有了實力號稱當時"世界第七,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和威海、撫順兩座近代化的軍事港口。正當老大的中國急於在鄭和下西洋500年後重新向世界昭示自己海上實力的時候,作為海軍主力的北洋艦隊卻在驟然爆發的黃海海戰中被日本海軍擊敗,花費整整一代人心血鑄造的精銳水師全軍覆沒,並最終導致中國固有領土台灣、澎湖、釣魚島列嶼及其周邊大片海疆的為日本所竊據的慘痛結局。

  歷史多次用血的事實向我們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世界上每一場大的海戰都會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一個不重視海權的民族註定會在海上吃虧。讀書至尾章時,我似乎已然不在書外,而是正親眼目睹致遠號在日艦的火炮轟擊下徐徐沉沒,太陽旗於黃海水域中肆意的張揚,憤懣之情,難於釋懷。上學時歷史老師講授甲午戰爭史,是以丁汝昌等北洋將領集體自戕謝罪作為終點的,在讀《甲午殤思》之前,我對這次戰爭的認知也便止於此。但《甲午殤思》的可取之處,便在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在戰爭藝術之外,探討了后甲午戰爭時代的國家制度、民族性以及海洋權益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作者在書中曾寫道:"我們的海軍敗了,後果不止是北洋水師剩餘的艦艇全部被擄到日本充作敵艦,鎮遠艦的殘骸被陳列在東京上野公園任遊人猥褻,而是在賠償了35000萬兩白銀和割讓了大片領土、領海之後,中華民族依然被歷史決絕的推向了亡國滅種的懸崖之上······"如果你對中國近代史還算了解的話,那麼應該清楚我們國家在甲午戰後的凄風冷雨——海戰十七年後,武昌起義槍響,清帝遜位。又二十四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隨之,中國飽經了八年腥風血雨的摧殘,在付出了3500萬同胞生命、半數河山淪陷的巨大代價后才無比艱難的取得了民族存續的權利。

  "軟弱喪權,退讓亡國"曾在書中不止一次出現,並作為本書的敘事暗線貫穿始終。它似乎是一句開篇詞,預言着清末國家的危機和敗像:中國失去了海軍,必然失去海洋;失去了海洋,就必然失去海島;失去了海島,無盡的禍患就會危及我們的國家。它似乎也是一句結束語,總結着波譎雲詭的甲午風雲用以警示國人:從1860年曾國藩上書清帝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到1894年甲午戰爭之前,中國曾經經歷過34年的圖強階段,但我們最終卻在與日本的黃海海戰中慘敗,失去了東南大片海疆,也失去了整整半個世紀民族自強的機遇;而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已然擁有了37年的發展時期,如今,我們的海洋權益再次遭到了外部勢力的侵犯,在黃岩島、釣魚台、南沙萬裏海塘,在中國的固有海島、海域。但這次,我們的海洋,已經不再允許他國任意的覬覦、蠶食……100多年前,為了那一片海洋,數千名北洋將士曾經浴血奮戰、慷慨赴死,100多年後,當中國海軍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在自己的領海開展例行巡視,並堅決有力的應對各種外部勢力挑釁、維護國家海權的時候,我們會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海洋對於國家發展和強盛的重大意義。

  海洋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空間,在軍事安全、資源供給等諸多方面都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戰略利益。2001年,聯合國締約國的一份文件就曾提出"21世紀是海洋世紀"的論斷。毋庸置疑,只有那些懂得珍視、並能有效保護自己海洋權益的民族,才有希望在未來的國際競爭當中利於不敗之地,屹立於世界優秀民族之林。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長度,近300萬平方公裏海域的國家而言,保障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的責任顯得尤為艱巨。中國需要海洋,因為它是居住在沿海12省、數以百萬計的漁民世代賴以生存的家園;因為它是溝通東亞大陸與異域文化交流、實現貨物集散的唯一航道;更因為它是拱衛國家門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屏障。我們的海洋,曾經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時至今日,它依舊在為國家的建設提供着無比堅實的支撐……

  我們生長在一個擁有愛國主義傳統的國度,捍衛祖國領海不受外來侵犯,是每一名炎黃子孫的光榮使命和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海洋是藍色的國土,是國家神聖主權的象徵,不管它是一派波濤萬里,還是幾番浪花激蕩,都承載着全體中華兒女的摯愛。我們擁有、珍愛,並將堅強的守護着它——屬於我們的海洋!



甲午殤思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