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4月16日,我第四野戰軍發起解放海南島的跨海戰役。為對付敵人龐大的軍艦,指戰員們發明了一種“土炮艇”:在木帆船上,裝上大卡車的發動機,再將步兵用的戰防炮安上去。這種炮能打穿坦克的裝甲,自然也能打鐵甲艦。
有“土炮艇”開路,戰至17日凌晨,我軍主力勝利登陸。天亮時,北返的大批空船行至海峽中流,先前被“土炮艇”打退的敵艦再次衝上來,企圖擾亂我軍。此時,我軍某部炮兵主任黃宇命令,堅決驅逐敵艦。“土炮艇”再次發威。
這是一個晴朗的早晨,能見度很高。藍天碧海間出現令人拍案叫絕的一幕:彈痕累累的木帆船轟鳴着,把龐大的敵艦追得屁滾尿流。蔣介石如能親眼目睹此情此景,不知會作何感慨。
戰鬥中,黃宇的指揮船死死咬住一艘敵艦。敵艦速度快,很快逃出戰防炮的射程,黃宇仍緊追不捨。突然,後面竄上來一艘更大的軍艦,為了迷惑敵人,黃宇下令用篷布將戰防炮遮住,偽裝成運載物資的貨船,篷布上用刺刀劃出一條縫用來瞄準。
敵艦名叫“太平號”,剛從台灣島調來增援,國民黨第三艦隊司令王恩華中將把它作為旗艦。徹夜的海戰,使王恩華通宵未眠,因為害怕夜戰,他一直等到天亮才親自披掛上陣。
王恩華站在艦橋板上,舉着美式望遠鏡仔細搜索海面,很快發現一隻蒙有篷布的木船,正在波峰浪谷間出沒。雙方距離越來越近,王恩華依仗艦艇好,完全失去了警惕,命令水兵:“抓活的。”那些水兵立即從炮位和艙室里竄到船舷,拿着繩子和帶鉤的竿子,準備捕獲木船。他們大叫着:“抓上來,一個個丟下海里喂鯊魚!”兩艘船越來越近,王恩華和他的部下看到,木船的白帆已千瘡百孔,破布片隨風飄擺,船身彈痕累累,於是更加得意。
只剩下約200米距離時,木船上的篷布突然掀開,王恩華猛然發現,篷布下藏的不是什麼貨物,而是一門火炮!轟隆一聲巨響,那門只有57毫米口徑的小炮突然抖動一下。王恩華被炮彈當場擊中,頓時昏迷不醒。“太平號”急忙返回海口基地,但艦隊司令王恩華再也沒能醒過來,成為國民黨軍在海戰中陣亡的級別最高的將領。(摘自《文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