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秀散文>銅冶與殷商青銅文化

銅冶與殷商青銅文化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銅冶與殷商青銅文化

  2005年9月18日,司母戊鼎回故里安陽展出。被媒體稱為安陽歷史上一大盛事。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殷墟甲骨文所昭示的華夏燦爛古代文明,青銅器所訴說的塵封了三千年殷商王朝的輝煌文化藝術,令世人瞠目。

  司母戊鼎莊重雄渾,鑄造技藝精湛,紋飾細膩,令人嘆為觀止。重875公斤的大鼎,是目前發現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禮器,是世界青銅器中罕見的珍品,難怪中國歷史博物館把司母戊鼎做為鎮館之寶。

  安陽殷墟不僅出土了司母戊鼎,還出土了三連 等數千件青銅器,加上幾千年來被盜挖的以及沉睡在地下的青銅器,殷商故都200多年間究竟生產了多少青銅器,恐怕這是個謎。如此龐大的青銅器家族,這表明了殷商文化在當時是多麼的輝煌燦爛。我國的青銅冶鍊技術誕生在仰韶文化時期,在晚商時期,青銅冶鑄技術有較大發展,青銅器使用達到了鼎盛時期。

  在安陽,目前,發現了殷王宮殿區南鐵路苗圃北地和安鋼數處鑄銅遺址。我們是否可以推斷,在200多年的殷商時期盛行使用的為數可觀的青銅器,絕大多數產自殷地——安陽。大量的青銅器需要數量可觀的銅原料,那麼,銅原料從哪裡來?又在哪裡冶鍊呢?

  有人推測:青銅器的銅原料來自湖北大冶。

  劉鵬先生主編的《中國地理未解之謎全記錄》上講:197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專家會同湖北省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和礦山革委會聯合組成考古調查組,對湖北大冶縣銅綠山被群眾稱為“老窟”的古礦坑進行了調查、試掘,認定是春秋末至戰國時期的礦冶遺址。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青銅器468件,總重量達1600多斤,根據青銅鉛同位素的檢測分析,其鑄造原料很可能來自大冶銅綠山礦區,這樣同樣也可說明殷墟其他青銅器原料的來源。

  以上推斷,筆者認為是不可能的:一、大冶銅礦遺址,經考證最早是春秋晚期,而司母戊鼎及婦好墓出土的上千件青銅器則是殷商武丁(前1250年)稍後時期的產物。兩者相距至少600年以上。二、大冶與殷都相隔千里之遙,區間江河山川,路途艱難,交通不暢。三、運輸工具當時非常簡陋,所以,從大冶運銅到殷商都城無論從時間和空間都是不可能的。

  那麼,殷商青銅器所用大量的銅是從哪裡來的呢?就像1973年湖北隋縣擂鼓墩東周曾侯乙墓出土的6239件總重量10.5噸的青銅器離大冶銅綠山相去不遠一樣,被人們認為銅原料出自大冶銅綠山,就近取材。殷商青銅器的銅原料,也是就近取材。應推定為相距殷商都城不遠的地方——安陽縣銅冶鎮、都里鄉(古銅山鎮)。

  安陽縣銅冶鎮、都里鄉位於安陽市西北70里,離小屯、殷陵60華里。

  銅冶鎮有7個村同稱為銅冶,7個村過去相距不過一華里,而今已融為一體,位於南部的稱為南銅冶,北部的依次為圪道、東街、官司、化爐、李家崗、辛庄,通稱為北銅冶。當時都里鄉李珍村屬於銅冶管轄。

  銅冶古為銅山鎮,西靠太行山,東望安陽。安陽西部古名山:清涼山、魯山、藍嵯山、銅山都在銅冶境內。古粉紅江故道貫穿銅冶全境,銅冶境內西部山區礦藏豐富,在上世紀60至80年代,安陽鋼鐵廠鐵礦石的主要來源,產自設在銅冶鎮、都里鄉境內的李珍鐵礦。從1958年,數千人採礦大軍在此開採了30多年,銅冶大面積為丘陵,約40多平方公里,40平方公里內的地下蘊藏着豐富煤炭資源。

  3000餘年過去了,透過多種歷史遺留實物信息,可推定殷商青銅器的銅原料來自銅冶—古銅山鎮。

  一、碑記:銅冶即古銅山鎮,自古至今採礦冶鍊一脈相承,延續不斷。

  銅冶鎮東街村西有一大公橋,橋頭有石牌數座,早年石碑,年久風化,碑文已磨滅不清。能識別的最早的一座是康熙38年所立,上寫:大公橋位於彰德府西北70里許,古銅山鎮。

  安陽縣磊口鄉清涼山修定寺,有元朝皇慶元年(1312)一座石碑,上刻:相之西70里,有聚落千餘家,其民鼓鑄,曰銅山鎮、鎮之西,少南有山,繽然而深秀,巍然而峭拔者曰清涼。

  可見元代的銅山鎮仍在從事冶鍊行業。

  二、史載:北周地理志引《冥報記》:東魏末,鄴人共入西山采銀銅。宋史《食貨志》載:宣和元年(1119年)十月,復置相州安陽縣銅冶村監官。先是詔留邢州綦村、磁州固鎮兩冶,余創置冶並罷。而常平司謂銅冶村近在河北得利甚多,故有是命。《明史》卷三載:安陽西北,有銅山、舊產銅。明朝著名學者崔銑在《彰德府志》中記載:銅山在縣(安陽縣)西北四十里,舊產銅。中華民國三年重印清雍正四年(1726)《河南通志》記載:銅山在府城西北四十里,舊產銅。民國十三年重修《安陽縣誌》記載:銅山在縣西北四十里,舊產銅。

  明崔銑所修《彰德府志》,雍正四年《河南通志》、中華民國十三年《安陽縣誌》,均載,銅山距安陽四十里,是錯誤。目前有清涼山元代皇慶元年(1312年)碑刻,康熙38年大公橋碑刻可證:銅山在府西北70里。

  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曰:銅山舊產銅。

  “舊產銅”之“舊”字,即過去,這“過去”、“舊”時是什麼時間,過去100年?1000年?2000年?礦址在哪裡?在哪裡煉銅?銅器在哪裡?

  近100年在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銅器的銅原料應該是來源於銅山,也該做為銅山“舊產銅”的一個佐證吧。

  三、礦窟為證。礦窟村礦窟應為3000年前銅礦遺址。距銅冶鎮(古銅山鎮)八華里的西太行山上,有一李珍村(現屬都里鄉),原名礦窟村,礦舊讀gǒng,當地人仍稱本村名為礦(gǒng)窟村。該村舊址在白雲山下,當地人也稱白雲山為礦窟山,山上有古牌刻數座,明萬曆年間石碑已磨滅不清,康熙二十五年立碑云:“山下有村礦窟。”為什麼叫礦窟村?應是移居於此的居民見山中大窟眾多,而又為產礦之窟,相通蜿蜒,窟內有整個死人骨架且有舊時挖礦工具及其它的物品,所以稱為礦窟。此窟應為3000年的銅礦遺址,白雲山應為銅山,古銅山鎮由此而得名。殷商冶鍊青銅器的銅來源——銅礦是否應推論在此呢?

  四、冶鍊遺址尚存。銅山鎮七銅冶及南北西爐應為冶鍊銅的地方。

  在銅冶鎮有一村名為“官司”,是不是就是當時的政府掌管冶鍊機構所在地。化爐、南西爐、北西爐是冶鍊銅的地方。在銅冶化爐村北地有一南北長530米,東西寬200多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的煉鐵遺址。1972年在化爐村與東街之間挖出品位在60個以上5萬多噸的鐵礦粉。對此有兩種說法,一是當年選銅礦時遺留,一說是西山銅礦采空后,唐宋煉鐵的遺留物。

  在銅山鎮煉銅,煉鐵的說法,都應予以肯定,因為礦窟村有古礦洞遺址,從礦窟 到銅冶鍊銅有利條件有二。一是西部山區自然條件起伏不平,不適宜。銅冶為丘陵狀,便於提煉場所的展開。二是銅冶東嶺,原為原始森林,更有利的是七銅冶及周邊地下是豐富的煤炭。現在,銅冶鎮內古煤 石堆隨處可見,有可能是幾千年來,冶銅冶鐵時挖煤的遺留物。充足的燃料也使銅冶成為冶銅的得天獨厚的選址。

  五、傳說:在銅冶民間百姓都知道銅冶即是古銅山鎮,並且產銅產鐵,與史載、碑記相吻合,銅冶化爐村可以說家家有鑄造好手,解放初,不到300人的化爐村輸送到安陽及省內外的鑄造者不下數十人,人們說這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化爐村東、村西有兩棵千年古槐,這古槐也可能會為 塵封的歷史提供點參考。

  六、水路運輸便捷。發源於銅冶鎮北西爐村的古粉紅江,流經銅冶,在蔣村鄉匯入洹水,東至殷商都城,整個水路不足70華里,便捷的水路為銅源料的運輸提供了有利條件。

  七、距離甚近,便於商王朝控制。古銅山鎮距安陽殷墟僅60華里,離安鋼鑄銅遺址僅50餘華里,在礦窟採礦,銅山鎮冶鍊,然後,東下殷商都城。在當時交通、運輸、通訊極不發達的奴隸社會,要滿足王朝貴族的青銅器規模消費,以及軍事、生產和社會的其它的需要。銅山鎮這樣的距離和產銅的時間在殷商時期是比較合理的。

  據以上七點的考究,銅冶——古銅山鎮應與殷商的燦爛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殷商在建都200多年裡,其精美絕倫包括司母戊鼎在內的青銅器的銅原料,應來自銅冶——古銅山鎮。銅冶為殷商的燦爛文明一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中華歷史的輝煌曾寫下過濃重一筆。



銅冶與殷商青銅文化 標籤: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