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美散文>金陵遊記

金陵遊記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2001年我第一次去南京,時隔七年後因為要參加一個會議,我又一次來到了南京。印象中南京總是和中山陵、雨花台、秦淮河聯繫在一起的。到南京時已是下午三點半了,去會務組報到后,匆匆在客房擦了把臉,我們立刻驅車趕往中山陵。

  出中山門往東,到達紫金山,看到大片的樹林和青翠的竹林,在這綠色的海洋里,散落着著名的名勝古迹:中山陵、靈谷寺、明孝陵、天文台,以及廖仲愷、何香凝墓,鄧演達墓。

  找了一個導遊帶我們先去了紫金山天文台,參觀了渾儀、簡儀、圭表等古代天文觀測儀器。渾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在古代,“渾”字含有圓球的意義。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形狀像蛋殼,出現在天上的星星是鑲嵌在蛋殼上的彈丸,地球則是蛋黃,人們在這個蛋黃上測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這種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叫做“渾儀”。

  最初,渾儀的結構很簡單,只有三個圓環和一根金屬軸。最外面的那個圓環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環”;中間固定着的圓環平行於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環”;最裡面的圓環可以繞金屬軸旋轉,叫做“赤經環”;赤經環與金屬軸相交於兩點,一點指向北天極,另一點指向南天極。在赤經環面上裝着一根望筒,可以繞赤經環中心轉動,用望筒對準某顆星星,然後,根據赤道環和赤經環上的刻度來確定該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後來,古人為了便於觀測太陽、行星和月球等天體,在渾儀內又添置了幾個圓環,也就是說環內再套環,使渾儀成為多種用途的天文觀測儀器。

  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很早以前,人們發現房屋、樹木等物在太陽光照射下會投出影子,這些影子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於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來觀察影子的變化,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測量表影的長度和方向,則可知道時辰。後來,發現正午時的表影總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製成的尺子平鋪在地面上,與立表垂直,尺子的一頭連着表基,另一頭則伸向正北方向,這把用石板製成的尺子叫“圭”。正午時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讀出表影的長度值。經過長期觀測,古人不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內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陽斜射,表影則最長。於是,古人就以正午時的表影長度來確定節氣和一年的長度。譬如,連續兩次測得表影的最長值,這兩次最長值相隔的天數,就是一年的時間長度。

  聽着導遊的講解,令人不得不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肅然起敬。登臨紫金山觀景台俯瞰整個南京城,前面是玄武湖,後面是朱雀湖,遠處是綿延起伏的山,近處是綠油油的樹,還有滿心歡喜、滿眼新奇的我們。

  離開天文台,我們直驅廖仲愷、何香凝墓。廖仲愷(1877-1925年)是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孫中山逝世后,他堅持“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國民黨右派所不容,1925年8月20日在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被刺遇難,1926年6月,其靈柩由夫人何香凝女士運來南京,9月於此舉行國葬。

  何香凝(1878-1972年),廖仲愷夫人,廣東南海人,生於香港,早年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同盟會,擁護國共合作,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婦女部部長。在廖仲愷先生遇難后,她繼續團結國民黨左派與右派進行鬥爭,1947年與李濟深等籌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解放后,她已近古稀之年,仍擔任國家重要職務,為革命事業作出了貢獻,在全國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譽。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9月6日,靈柩運至南京,與廖仲愷合葬。

  沿着一條筆直的石道前行,一座拱形墓便出現在眼前,墓碑上只有“廖仲愷何香凝之墓”寥寥八個大字。在一片蒼松翠柏掩映下,整個墓地顯得格外莊嚴、肅穆。

  隨後我們匆匆瀏覽了明孝陵四方城和神道,便去了中山陵。這裡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壯觀。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后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刻有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再進為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的鎏金大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392級台階的數字暗喻了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這裡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鬥的理想。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在這裡,我們不僅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兩千多年來封建帝制的不朽勛業和艱苦鬥爭的歷程,而且也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我中華獨立、富強、大展宏圖的建國思想。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製,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靈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出祭堂,極目遠眺,只見走過的階梯整齊地延伸到遠方,滿目儘是綠色,一片濃一片淡,像潑墨的國畫,浸染了整個南京城。夕陽下遠處的遊人、各色樹木、花卉顯得影影綽綽,讓人頓生如夢如幻之感。

  兩個半小時很快過去了,我們就這樣走馬觀花地結束了中山陵景區的遊覽。

  第二天晚上華燈初上,我們來到遊人如織的夫子廟欣賞秦淮河夜景。夫子廟是孔廟的俗稱,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於1034年,位於秦淮河北岸貢院街。一千八百年以來,這裡始終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之一。

  秦淮河是以夫子廟為中心,具有明清風格、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旅遊勝地。秦淮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里,是南京地區的主要河道古名“淮水”,本名“龍藏浦”。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壠為瀆,入於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弔,詠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蘇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

  我們來到魁星閣下的碼頭,乘上了仿古畫舫遊覽秦淮河。在夜色蒼茫中,聽不見鬧市的喧囂,看不見現代都市的繁華,惟有河面上吹來的陣陣涼風,伴着船上導遊介紹十里秦淮的兩岸風光及歷史故事,看着那金粉樓台,畫舫凌波,漿聲燈影,彷彿走進了如夢如幻的奇境。

  短短的兩天,我在金陵匆匆瀏覽,像一個貪婪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感受着它的博大、壯觀……



金陵遊記 標籤:格列佛遊記 西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