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越來越珍惜今天的時候,才應該越發懂得回味過去,追憶歷史。這是我們甚至是我們的後人,應該永遠牢記的東西。因為,一個人一生不斷跌岩起伏,發展變化,或是一個國家的榮辱興衰。那些永久刻骨的才是精髓,才叫歷史。
就像我的家鄉——撫順,是一座具有7000餘年的歷史悠久的古城。公元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修築撫順城,撫順便得名於此。而撫順真正具有歷史價值稱謂的,在於她是滿清王朝的發祥地——撫順新賓的“老城”。
於是,很多年前,我就目睹了你的神韻。抑或我對你迷戀或嚮往得太深太重,才總想找個機緣,再次領略你的風采。時至祖國60周年華誕之際,重新攜家眷,再回“老城”。
金秋十月,看着滿山飄紅的楓葉,想着“老城”的模樣是否依然。便驅車東行百餘公里,來到新賓地界。剛到永陵鎮,便會感到一種靈氣灌輸進我的體內。許是“老城”赫然屹立眼前的緣故吧。
其實,“老城”是當地居民的一種最樸實最親切的稱呼。“老城”實際叫赫圖阿拉城,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祖居地,是清王朝的第一城,滿清王朝的發祥地。
老城——赫圖阿拉,滿語譯為:黑禿阿喇、黑圖阿喇、赫圖阿喇,意為橫甸或橫崗。據史料記載:赫圖阿拉城由內城和外城構成。內城建在山崗之上,城周5里,分東、東南、南、北四門,興建於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外城城周10里,共分南三門、北三門、東二門、西一門共九門,興建於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
尋着石階緩步而上,儼然我們正在變遷着自己的一種思維和感受,因為只有用心剝蝕了思想過後,才會真切發現和體悟舊時樣貌的清晰和再現。赫圖阿拉城的威嚴和顯赫、興盛和衰敗怎麼能不讓今天的你我心生敬意?看吧!城內八旗衙門散布各處,旗民公署分立東西,廟宇神堂廣置城南,汗宮大衙高築城北。南門裡東西街為商業鬧市,八旗貴族開辦肉食店鋪,燒鍋、皮革店、兵器坊比比皆是。北城外烘爐成群,銀鐵革木,皆尤其工。東門外倉糧殷實,比肩塔立,稻花香芬,谷穗豐登。我想,這些史料足以勾畫出,赫圖阿拉城當時是何等的一片繁榮昌盛景象。
內心或許基於這種富庶和厚實,或許是那些帝王將相都會在適時時機無可掩飾內心那種釋放的光芒。公元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此號告天下稱帝為汗,建都大金帝國。
自此,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掌管國政,發號施令,研發軍制,開始實施完成統一女真(滿族前身)部落的大業。並於公元1618年親率八旗軍隊,先後攻破明軍把守的撫順城等地。還以少勝多神奇般的擊敗號稱47萬精兵、兵分四路攻打赫圖阿拉城的明軍,使楊鎬為帥的明軍一敗塗地。這就是著名的“努爾哈赤大戰薩爾滸戰役”。“薩爾滸大捷”使得努爾哈赤和他的八旗軍隊更加所向披靡,銳不可當。一代梟雄的城池就這樣,無可阻擋的向外不斷擴張和延伸開來。
漫步在這裡,似乎走在歷史的時空中重來品讀歷史的滄桑。的確,如今的赫圖阿拉城委實改變了模樣,當年的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早已不現;軍民同耕、工農並舉、繁榮昌盛的景緻也已尋不得蹤影。然而,赫圖阿拉城依然存有不可抹煞的華光。秦磚漢瓦、唐詩古韻、宋詞元曲、清史精傳,宛然如一塊塊階石,一根根檐木,一道道壁牆,無處不刻錄著歷史的典籍。雖說,這座老城的原物原貌早已遺存不多,除地藏寺、顯佑宮尚存、皇寺僅存一碑之外,其他真的成為了一種難捨的回憶。而皇寺閣樓重建以後,悠揚的鐘聲依然在暮靄的林間傳遞着當年“皇寺晚鐘”的曼妙意境。與之復古修建的還有汗宮大衙門、八旗衙門、額駙府、民衙門、城隍廟、啟運書院、漢王井等古建築群,依舊透着當年這座古城的容光和雄姿。
一段文字的濃縮或補寫,一座建築的損毀或復建,都有不可丟棄的其固有的神凝和精華,這就是歷史。“老城”的歷史和現在。
走進赫圖阿拉城,彷彿再次蒞臨了一場回歸的榮耀。每一道山川依舊那麼巍峨,每一條清泉依舊那麼甘甜,綠樹茵茵,街道清清,委實讓人心曠神怡。走出老城,就徒生一種不思歸途的心境。妻或許真是累了,挽着我的臂膀,可臉上依然無法隱匿那種愉悅的表情,遊興未盡啊。是的,誰到此不是深有同感呢?
對了,還得補充一點,飢腸轆轆時,大可不必尋找那些櫛比鱗次的酒店,只要你稍加用心一點,找戶不錯的農家,就可以穩穩的品嘗一頓正宗的滿族傳統特色菜肴——“八碟八碗”。我在想,這算不算老城的又一個游家必“到”的景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