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寫景散文>七里古韻何處尋?

七里古韻何處尋?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風蕭雨斜,秋紅搖曳,漫步在幽深的古巷,腳踏着歲月打磨的青石,一直幻想自己處於這樣的古韻,聆聽一個亘古的聲音,在耳邊輕輕回蕩。還沒去七里鎮,就一直好奇這個古香古色的地方,聞名於外的古鎮,歷史悠久,早已聽聞,只是沒有機會去罷了。逾越時空的相約,只為尋找七里古韻。

  贛州城東,貢水西岸,清波漣漪,七條山腳一字排開,斜插江邊,分開七條水路,猶如七條大鯉魚戲嬉搶水上行。“鯉魚”對岸,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贛南著名古鎮——七鯉鎮(又稱七里鎮,今為七里村)。七里鎮歷史悠久:贛縣縣城曾於晉義熙七年設縣在七里鎮達142年;唐代晚期,由於七鯉窯的興盛,這裡成了一座以制瓷業為主的手工業集鎮;宋代鼎盛時期,成為江西南部最大的集鎮,成書於北宋時期的《元豐九域志》一書就有“七里”之名。

  七里古韻,一進村鎮,泥土的芬芳撲鼻而來,鄉村的氣息尤為濃厚,原始的耕作方式,正直稻花飄香。人們在那裡勞作,些許兒童在田埂上嬉戲。沿着村鎮的小路進去不遠,就看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樹木,變相生長的枝幹已經壓過樹下的土坯房,早已破爛的不成樣子,向旁邊的老村民一打聽才知道,這些樹木下我所認為的“破”土坯房,其實是七里鎮古瓷窯遺址,仔細一看才發現舊址旁立起的石碑,撩開上面的雜草,上面寫着:“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七里鎮窯遺址,贛州市七里鎮窯遺址,又稱贛州窯遺址,位於東鄉七里鎮......”裝飾一刻劃,印模為主兼有窯變。壺,罐,碗,碟,盞精製於此,始燒於唐代的古窯,宋元時期江西四大窯場之一,在元代卻已銷聲匿跡。

  其實石碑上寫的什麼,已然不重要了,如今在這裡的江西古窯,早已是一片廢墟。又是不遠處,巨大榕樹毅然屹立在小路旁,這幾百年的古樹,卻見證着這古窯的興衰,一代代人們在這裡生活的痕迹,早已刻畫進古榕樹的圈圈年輪。曾今的繁華,現在的一片廢墟,這不朽的榕樹翻閱着歷史的年輪,是怎樣的心酸,那些已逝去的亡靈在另一個世界觀望,又是怎樣的無奈?只聽見附近的老村民聲聲嘆息:“要是修修就好了。”

  再往下走,路上依然有着很老的坯房,小路上斑駁的青石,房樑上陳舊的磚瓦,卻是七里鎮僅存的一些古韻。

  後來,我們來到鎮上的仙娘廟,這是一座始於明末的廟,第一進上層為亭式“文昌閣”,中層是古戲台,底層為進入第二進的通道。古戲台以六根大木柱為支柱,柱頭上書有三幅對聯;古戲台的左右為廂房,上為戲樓,是古代專為女子觀看戲文而設。第二進為天井和供群眾看戲的走廊,廊頂為覆盆式造型,古戲台和走廊的倒板繪有彩繪圖案。第三進為正殿,左有廟鍾,右有廟鼓,正殿放在神位,分上下兩層,上層祀觀音,下祀金霄、瓊霄、碧霄三位神像。

  真巧,正好趕上仙娘廟會戲台表演,台上傾情演繹,台下座無虛席,絕大多數都是上了年紀的長輩,漆奶奶是這裡的戲迷,熱情地與我們交談,每年的四五月份,七里鎮都會請戲班來這裡唱戲。“每年我都會來,就是為了來看戲......”漆奶奶用着帶有客家方音的普通話和我聊着,奶奶看着戲,真的很開心。目光又看見旁邊的老爺爺,歲月的滄桑雕刻在他的臉上,黝黑的皮膚洋溢着泥土的味道,目不轉睛的看着戲台,我不禁為他入迷的姿態所打動:身着老式的藍色解放裝,簡單樸素,雙手隨意的放在兩膝上,專註的看着。想是戲里戲外亦是一生,歲月在戲里流淌,爺爺也在曲中老去......本想前去向他打聽,可我實在不想打斷老爺爺專註的神態,只好拿起單反,印記下這動人的一刻。

  廟會外面,響起了擲骰子的聲音,進來時不曾發現,原來這裡早已聚集了很多人,打着麻將,擲着骰子,玩着橋牌,看來鄉村小賭在這裡也頗具歡迎。廟內戲聲片片,廟外牌友們笑聲陣陣,現實與古韻的交織,此時此刻,有着充分的體現。

  後面說要去池氏宗祠,路途有些遠,在路上,我們不禁談論贛州城區歷史上唯一的一位狀元——池夢鯉(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甲戌恩科狀元)。池夢鯉的祖父在廣東邊州為官,返鄉時途經贛州,因慕此地山水田間之美,遂在贛州城東水脈洞(今南市街)安家,成為了贛南池氏的始祖。此宗祠就是為紀念他而修建。

  到那裡后發現大門緊閉,我們只好在外面觀望,外門懸挂兩塊匾額:“狀元第”、“池氏宗祠”。宗祠按原樣用紅柵欄圍住,沒有身份的閑人是不能隨便進入的,一對紅色的石獅子鎮守在大門兩側平添着幾分威嚴。據周圍的人家說,每年的清明時節,都會有池氏家族的後人前來祭祀,緬懷先人。

  七里鎮之行,雖說了解到不少這裡的古建築,且每一個都有其各自的精神氣勢,但卻因朝代的變遷,或強盛或富庶,或弱小或貧窮,或者各種各樣的因素而發生改變,七里鎮亦是如此,總覺得這次出行有些失落,破舊的遺址年久失修,期待的古韻何處尋找?

  許是氛圍的問題吧,就像江南古韻一樣,山色空濛,水煙波生,斷橋流水,霧籠竹林,雨濕青苔,卻才有濃濃千古韻。煙雨樓台,斷橋亭閣,湖上泛舟,青苔垂柳,雨中紙傘,卻更有悠悠古韻話江南。或許,只有在煙雨蒙蒙處,霧失樓台中,細雨綿綿,才能品出古鎮的那種韻味。

  文.鍾雨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