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與七里山塘
作者:徐東風
閑暇的時候我喜歡一個人翻看老照片,以便把過往的記憶從新搜索,有些照片也的確勾起了一些美好的回憶;有一次,當我翻到在蘇州七里山塘和定園的留影時,江南水鄉的美麗景色重又浮現在眼前……
游蘇州是在去年的五月份,正是旅遊的美好季節,天上飄着微微的細雨,儘管如此,還是遊人如梭,熙熙攘攘;剛一出門便雨濕巾衫,雖然如此卻更增加了我們觀賞的決心。
於是我們來到了蘇州定園……
定園,位於虎丘山南麓古茶花村內,始建於明代初期,相傳為明代開國重臣劉伯溫的私宅,內有劉伯溫墓等遺迹。在五月的細雨蒙蒙中,定園更彰顯了江南水鄉的韻味。
定園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當年吳王夫差與越國美女西施在此飲酒彈唱,對酒當歌,望月興嘆,一代霸王在美人面前,在江南柔水面前也只是率真的男子,自古君王愛江山還是愛美人,誰對誰錯評說不一。走進園內,鮮艷的茶花雨後更加光彩奪目,在微風中擺動的翠柳、姿態各異的小橋、碧綠的孱孱流水、造型不一的亭台、樓閣……一幅天然水墨畫隨即呈現在眼前。
定園還是一處以全面展示蘇州的茶文化、吳文化、水文化為一體的獨特的園林名勝,吸引着無數遊人。定園內水味濃郁,一路走過,都有“塔影湖”的流水相伴,頗具靈性。雨天的塔影湖一改往日的寧靜,微風徐徐,碧波蕩漾,令遊人泛舟湖中的興緻油然而生。於是我們隨同其他遊人一起鑽進了漁舟,駕舟的船夫披上雨衣,帶上草帽,划起木槳,船客坐在舟上享受着蘇州的時令船點小吃,口感潤滑,鬆柔甜美,真是有滋有味。
在小舟的蕩漾中看岸上的亭廊也是別具特色,一道道美麗的風景劃過身邊:採用傳統磚木混合結構建築的“觀花亭”,一展江南風味;眼看只有一半結構的“半亭”和形似一把撐開的大傘的“傘亭”風格奇特,引人注目。想了解水文化自然不能忘了仔細打量那一座座蘊藏着姑蘇特色的橋樑,石橋、木橋、竹橋;拱橋、平橋、彎橋,造型各異,姿態萬千……
我們又觀賞了定圓里其他的景點,然後到了七里山塘
七里山塘,唐朝寶曆二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長約七里,叫“七里山塘”。
自古山塘街有“姑蘇第一名街”之稱。據說清乾隆帝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親筆書寫“山塘尋勝”;如今“山塘尋勝”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對七里山塘情有獨鍾,回京后在頤和園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
我們在管理人員的幫助下叫了一條小船,泛舟山唐河,暖暖的空氣中不時飄來江南水鄉特有的味道。七里山塘有典型江南水鄉的風貌,山塘河兩岸,林立着江南水鄉特色的建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家家戶戶前街后河,河上小船來往如梭,街上店鋪林立。橫跨河上的古橋有7座:山塘橋、通貴橋、星橋、半塘橋、普濟橋、望山橋和西山廟橋;豎貫堤上的古橋有8座:白姆橋、毛家橋、洞橋、白公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和萬點橋,而對岸豎貫之橋也是八座,有洞濟橋、引善橋等。其中山塘橋、彩雲橋、便山橋和洞橋四座橋建於宋代以前。通貴橋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的府第。星橋是昔日商業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廟橋南北兩堍分別是花神廟和西山廟。而斟酌橋是山塘河、東山浜、野芳浜的交匯處,是當年畫舫雲集的所在,橋東堍的花園弄花香襲人,有不少古代的學識名流賦詩填詞讚美斟酌橋畔的風光,例如:“斟酌橋頭花草香,畫船載酒醉斜陽。橋邊水作鵝黃色,也逐笙歌過半塘。”、“半塘春水綠如澠,贏得橋留斟酌名。橋外酒帘輕揚處,畫船簫鼓正酣聲。”
在山塘河七座橋當中,最美的就當屬通貴橋了……
通貴橋是一座橫跨山塘河的單孔拱形環洞石級橋,扁砌青磚壓條石欄杆,宛如彎月,橋洞和水中倒影連成了一個規則的圓。過街樓道、沿河的石欄杆、水碼頭,有的挑前,有的縮進;那河灘踏步是用石條凌空架起的,石條的半截砌在駁岸里,半截露在外面,略有點參差,顯得玲瓏古拙;臨水而築的破舊小樓,前門是街,後門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陸相鄰、河街平行”的雙棋盤格局……高與低,曲與直,虛與實,藏與露,明與暗,和諧統一,相映成趣。這裡是欣賞蘇州水鄉風貌的最佳去處,是堪稱經典的油畫、水彩畫取景處,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渾然一體。為丹青高手提供了絕佳的寫生素材。
關於七里山塘名字的來由還有一個故事……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坐江山後,張士誠也被押到了南京殺了頭。不過朱元璋的心裡總是有那麼一點不放心,蘇州畢竟是張士誠的大本營,親信很多,於是,特派劉伯溫到蘇州來視察。劉伯溫在蘇州到了山塘街,發現山塘河橫貫在白堤旁,狀如卧龍,他擔心這兒要出真龍天子,將與朱元璋爭江山。
劉伯溫想出一法,在山塘河上建造了七座橋,這好比七把鎖……又在橋堍安置了七隻狸,讓它們來看守這七把鎖,破了“風水”。傳說七狸有千斤巨鎖之功,能牢固地永久鎖住龍身,朱明江山就可傳至萬世萬萬世。但是七狸山塘被老百姓傳着傳着就變成了“七里山塘”。這也只是一個傳說。
劉伯溫,漢族,浙江省文成縣人,自幼聰明好學,曾有過目不忘的美譽,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儘力保持國家的安定,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伯溫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儘管如此,劉伯溫卻有着坎坷的為官曆程。
十四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正是元王朝政權逐漸走向衰亡的時期。元王朝建立半個世紀以來,用極端野蠻落後的方式統治中國,對廣大人民進行了無情的屠殺與殘酷的剝削,人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於是中國大地上到處出現了農民起義與暴動,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貪婪昏憒、醉生夢死;一面是水深火熱、揭竿而起。在這樣的情勢下,劉伯溫步入仕途,就迫使他要麼與元朝統治階級合作,沆瀣一氣,最後同歸於盡;要麼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邊,共同埋葬貪婪殘暴的王朝。作為一個有着崇高氣節的知識分子,劉伯溫選擇了後者,儘管那條道路布滿了荊棘和坎坷。
劉伯溫考中進士后,在家閑居三年。至元二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至正二十年,劉伯溫被朱元璋請至南京,任謀臣,展現了一個軍事家的才能。劉伯溫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議,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士。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民諺有云:“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明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劉伯溫為丞相,但劉伯溫一再推脫,只好作罷。這並不是劉伯溫的客氣,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會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因此申請還鄉。劉伯溫的功勞對於明朝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
當了皇帝的朱元璋開始對劉伯溫起了疑心。朱元璋就利用劉伯溫和李善長的矛盾除掉李善長;不過劉伯溫心裡應該明白,讓他除掉李善長,既是利用,也是試探。他一旦受命或可減輕朱元璋的猜疑,然而,此例一開,以後朱元璋對待開國功臣元老就會換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義之舉,按劉伯溫的個性是絕不可為的。正因為如此,第二年他就請退,告老還鄉了。
劉伯溫臨終前,找來兩個兒子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
的確,正如劉伯溫所說,他死後不久朱元璋就想起了他。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伯溫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還劉伯溫一個公道。
劉伯溫死後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學作品和治國良言;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郁離子》。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他認為志利忘民,缺乏行義,國家是危險的。劉伯溫以傳統的儒家思想作為治世的理論基礎,主張寬仁之道,認為只要把握好國家的綱紀,刑德,人才,就能治理天下。
綜觀劉伯溫的為官之道及其為人,再加上他的作品當中所體現的內容,一是依法治國,二是以德服人;依法安邦,以德服人兩者相輔相成,這就是劉伯溫治國思想的全部內涵。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範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作用。
法律體現着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着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着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是“法治”的主要內涵。
儘管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行為規範。道德訴諸人們的良心,訴諸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所謂“說服力”,主要是指通過啟迪人們的道德覺悟、激勵人們的道德情感、強化人們的道德意志、增強人們的榮辱觀念,培養和形成古人所說的“羞恥之心”,從而使人們在內心深處形成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培養和形成人的道德行為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一個人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或者違反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就必定招致事業的挫折和失敗。
總之,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的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着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們相互聯繫、相互補充。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應該相互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質,人們就能自覺地扶正祛邪,揚善懲惡,有利於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從而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建設和諧社會,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
一個七里山塘名字的由來引起了那麼長的話題,難道這不是劉伯溫治國思想的集中體現嗎?
我們帶着疲憊和滿足回到了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