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溪洞,七里香,七里花開,香飄七里。”這副膾炙人口的上聯,據說是多年前一位前輩游完安康八景之最香溪洞后即興吟出。而那滿意的下聯,正翹首期待您來應徵呢!
香溪洞位於安康城南3公里處。她南依巴山,北臨漢水,山環峰繞,層巒疊嶂。之所以成為安康旅遊勝地之一,正因它是一處融幽、靜、秀、雅,人文與自然於一體的生態園林式人間福地,才吸引着眾多天南地北的遊客們絡繹不絕來此覽勝。香溪源於當地生長着的一種藤狀植物“七里香”,又叫“香團刺”。葉狀如碗,花間黃白,每逢陽春三月,花開葉茂,簇擁怒放,香飄數里,瀰漫整個山谷,令人陶醉。主景區那條狹長的山谷間,溪流潺潺。微風拂過,花瓣紛紛落入溪中,隨波逐流。落花有意流水有情,竟把一條清澈的山泉侵成了香飄數里的小溪。洞是指兩岸山崖上,依次鑿着純陽、藥王、三茅、龍王、文昌、八仙、祖師和慈航8個洞穴。因有呂洞賓在此開山劈洞渡人成仙修行煉丹之傳說,昔稱“古洞仙蹤”,故得名“香溪洞”,是中國十大“洞天福地”之一。
2013年五一小長假,特邀好友曹輝君、明東君、典根君、保彥君等前往香溪洞追尋古洞仙蹤。景區門口右邊牆體上,石刻的“八仙與香溪洞的傳說”引人入勝。漫步剛剛新建的福道上,隨風飄來一陣陣淡淡的幽香。抬頭望去,山坡上、灌叢中,一片片白色的七里香花團錦簇,密密扎扎。花兒雖不艷麗,卻也素雅。遠遠瞥見那古藤蔓上似落了一層白雪,煞是可愛;走近它,精緻的花朵爭相綻放,優美的株型起伏重疊,綠葉映襯下的花兒雅潔明快,馨香襲人,深吸一口,令人頓時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坐在曲折的迴廊石凳上休憩,七里香就在頭頂綻開潔白的花朵,花瓣輕盈,無風自舞,芳香滿懷。無數的蝶兒蜂兒們,在花瓣間熙熙攘攘地爭相奔赴這場來自春天的盛會。七里香雖香氣四溢,但花期卻僅有七天左右。花兒謝了、花瓣凋落,留下那一架架濃郁悠長的獨特清香,以及彌滿的記憶。置身美景中,無不讓人賞讀之餘,又難免生出些許憐香惜玉之感,嘆息但凡世間美好事物為何總是那麼難得和易逝!
七里香乃木香花野生原始類型,主產於秦嶺南坡的河岸、溪谷、山坡和灌木林中。其枝條蔓生,是重要的攀緣觀賞花木,因花開時節香飄七里而得名。每莖葉梗上七片葉子,每根花梗上七朵花,人們稱它為七姊妹。又因屬薔薇科,許多人籠統地稱之為薔薇花。
說話間,不覺已到香溪洞第一景觀頭天門。這是座典型具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仿古建築,“香溪洞”三個斗大楷書蒼勁有力。正面所見:“南天門處望漢江滾滾東去撲前呼后;得月樓上聽香溪潺潺流訴評古論今。”背面聯曰:“八仙洞洞奉八仙喜傳五代佳話;七里香香飄七里笑迎四方來賓。”
不遠處柱形牌坊式門上二天門三字,乃全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道長題寫,該書因融道於中,有股追仙覓道之感。聯曰:“眼前無俗障這四壁青山蔭幾多花香鳥語;腳下有祥雲那一溪綠水流不盡雲影波光。”背面橫額石刻“漸入佳境”,耐人尋味。
進入三天門即是入了道觀的山門。門上橫額“壺天勝境”四個大字,為韓正楷先生所書。緩步通過一條鵝卵石鋪就的曲徑,兩邊樹木高聳,遮天蔽日,涼風習習。前行不遠處的煉丹爐、純陽樓,傳說為呂洞賓超度郭尚灶煉丹之處。明代太守鄭福在此遇呂洞賓,呂仙感念他為官清正,廉潔奉公,愛民如子,曾在這兒用紅棗烹茶招待他。
純陽洞內有呂祖塑像一尊,傳為呂岩參元修道之地。洞內兩壁摩岩題刻“來往大千須半日,金州南畔有柴扉”、“仙人已乘降龍去,羽士還疑化鶴來”、“古洞深深碧嶂前,遺蹤共說有神仙。春風香送桃花雨,晚日晴熏玉樹煙”。這些詩文不僅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呂祖之傳說故事,也對香溪洞的自然景色做了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演染,令人嘆為觀止。
“偶款鄭公烹火棗;常攜郭灶煉金丹。”洞旁這副對聯是清時興安知府李德撰寫。傳說古金州有酒家店主郭尚灶,呂洞賓常去飲酒,三年從沒收過酒錢,呂十分感動,就在他的院子水井裡投顆金丹,使水變酒,並吟詩告誡:為報三年飲酒情,一粒金丹酬主人。井水當酒酒是水,莫因錢財墮迷津。郭尚灶從此發財。幾年後,呂雲遊歸來問及郭生意如何?郭說生意好倒是好就是無酒糟,喂不成豬。他的貪心讓呂很生氣,嘆曰: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涼水當酒賣,還嫌豬沒糟。便收回金丹。此後,井中再無酒氣,郭家敗落,參悟后便追隨呂修道。成仙時,其肉身墜入香溪澗,在東西溪流交匯處化成“枕流石”。據說在此處聽泉聲,可紅塵不染?
過了八洞,站在傳說中張果老倒騎毛驢的駕雲橋上,俯瞰橋下溪流潺潺,飛瀉而下激起濃濃水霧,彷彿把人托在橋上雲中。環顧周圍古木交蔭、鳥語花香,飄飄然如臨仙境。
安康人傑地靈,自唐創建香溪洞以來,就吸引了眾多文人騷客和遊人前來觀景吟詩,留下許多讚美詩篇和石刻作品。土地肥沃,楚、秦、巴蜀文化在此融合,風俗民情兼南北之長,觀天地自然的遠古先民,在這裡很易悟出自然法則之道。左拐溯溪而上,可見宋代金州太守王希舜題寫的《游香溪》、明代詩人普輝的七言絕句和清末最後一任知縣林煬光的撰文石碑。
溪園上下約兩三公里幽美,深邃。意境廣闊的月亮谷中,有祖師殿,傳為當年張三丰離開安康赴武當山前游居香溪洞的隱修之地。滴水崖旁,“漢江書畫院香溪月亮谷書畫展館”內設“中國美術家漢江創作基地”、“中國美術家香溪創作基地”、“漢江書畫院香溪創作基地”等,館內有諸多書畫大家佳作、安康奇石等供賞讀。遂選此幽靜處品茗、簡餐。清修之地,大家敞開心扉,古今中外,各抒己見,令人頓覺神清氣爽,受益多多。
位於駕雲橋西邊的那棵青檀木,狀如飛雲,被喻為“神樹”,在此已近460年。旁邊的鏡兒湖,傳說天宮裡王母娘娘最寵愛的孔雀仙子遭人嫉妒,有天幾個仙女偷偷把梳妝台上的寶鏡放到臉盆水中,孔雀仙子不注意把寶鏡連水倒在這兒,變成了小湖,湖底流水形成“香溪”,如遇水漲湍流,懸簾掛布,極為壯觀。
橋正面懸挂着一架壁陡的“天梯”。它依山順勢而鑿,陡峻異常。因它乃登天之路,固抬頭看是136級,低頭卻是135級。攀登時緊握兩邊鐵鏈,暫且放下人世間煩惱,萬不能回頭張望,只可上不可下。
“登上天梯頂,已凌霄漢間”。再登數十階,穿過南天門即到了始建於唐代的道觀——玉皇閣。它依山而建,院落分為三個平台。金碧輝煌,氣勢雄偉,雕樑畫棟。殿前有唐時所植香柏一株。主殿為重檐五間廊房式建築,左右各有廂房、配殿。閣內供奉着玉皇大帝,是安康主要道教道場之一。據《重續興安府志》載,玉帝雕塑像為銅質飾以金,於1570年9月1日鑄成。玉帝右邊是主宰文運的星宿文昌帝君,左邊是主宰武運的星宿關聖帝君。難怪對面兩山取名文武山,可見安康人民對神靈的敬仰。從玉皇閣仰視文武二山,高聳入雲,若遇夕陽西下,霞光返照,絢麗多姿,異常幽美,令人魂牽夢繞、流連忘返。
殿後亭中懸挂着安康現存的唯一大鐵鐘----新羅寺大鐵鐘。該鐘鑄造於南京嘉定1214年。它比北京鐘樓永樂大鐵鐘早200多年;比杭州西湖的南屏大鐵鐘早160多年。因此鍾初懸挂於漢江西渡口新羅寺而得名。鍾高2.5米,口徑1.55米,重約3噸,鐘口為8個弧形蓮瓣。提環設計成獸首狀,叫“蒲牢”。傳說為龍生九子之一,善於長鳴,它優於鐘頂,主要用於承重,既是裝飾,又為吉祥物。該鐘古樸雅緻,紋飾華美,銘文帶有濃厚的宗教神秘色彩。鐘身融合了楷、篆、隸三體,乃書法藝術之珍品。鐘聲音質純凈,音色優美,是研究宋代安康音樂、書法、繪畫,雕刻及鑄造工藝等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告別新落成的三清殿、財神殿和中華萬福大鼎,沿慈安路林蔭大道前行,健步登上東山望江亭,遙瞰漢江,猶如一條白玉龍,穿城而過。一江兩岸,安康城廓樓舍錯綜,煙樹參差,遠山如黛。一幅高樓林立、塔光水影的山水園林城市美景盡收眼底。若能在此把盞臨風,該是何等地幸甚快哉!
對於安康人來說,香溪洞就是我們的城市公園,每當旭陽東升、夕陽西下,美輪美奐的夜景中,數萬市民在福道上信步休閑健身。陣陣清風,聲聲鳥鳴,愜意悠閑,這正是和諧宜居小城所煥發出的青春活力與勃勃生機。
管理局孫局長介紹,近年來,在市區有關部門幫助下,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福道”,實現人車分離;投入1000萬元,使景區內所有廁所均達“星級”;打造了“滴水崖”、“福到了”兩個新景點;開通城區至香溪洞旅遊公交專線、景區電瓶車;修建了“中華萬福大鼎”、張三丰祖師殿;“真人CS”對抗及拓展訓練基地,增強了體驗性、參與性、娛樂性和可視性。目前,年接待旅客逾60萬人次。2012年又與盛力公司聯合投資2.56億元,正在開發香溪旅遊文化廣場和香溪生態歡樂谷兩個項目,建設生態旅遊停車場和休閑區,增強旅客參與性,滿足“吃、住、行、游、購、娛”旅遊功能需求。未來幾年,將拓展景區福文化建設和傳播,擇機建成大香溪生態旅遊區58平方公里範圍內“壽、喜、財、祿、吉”五大鼎。做足福文化,提升香溪洞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的品牌價值。通過福文化的強力打造,讓全國人知曉中國第一福城在安康。
哦,陽春三月,春暖花開,飄香七里,遊覽中國最吉祥的人間福地香溪洞正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