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寫景散文>舒城是宜居、宜游、宜投資興業的風水寶地

舒城是宜居、宜游、宜投資興業的風水寶地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舒城是宜居、宜游、宜投資興業的風水寶地

  ——從人與自然的融合看舒城的風水

  文/宋志發

  引 語

  一說風水,有人會想到迷信。其實“風水學”或者叫“堪輿學”,是研究自然山水與人文地理的一門學問。從生命科學的角度去分析,風水學是古人認識自然、了解自然、人與自然融合的實踐經驗。只是過去一些江湖術士將它蒙上神秘外衣,用來欺騙人們,以獲取錢財的一種謀生手段。“風水學”又叫“堪輿學”。“堪輿,”按照許慎注《淮南子·天文訓》釋作:“堪,天道也,輿,地道也。”顏師古注《漢書·揚雄傳》說:“堪輿”是“天地總名也。”清人朱俊聲《說文通訓定聲》說:“蓋堪為高處,輿為下處,天高地下之義也。”晉代郭璞對風水的解釋是:“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歷史進入“后工業社會”的當今世界,面對工業社會對人類生存環境所造成的嚴重危機,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所走過的發展道路,開始探尋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真諦,中國古代的風水學就是研究人與自然相融合的一門學問。

  本文從舒城的地理位置,山水形勝、人文歷史、風俗民情、物產物候等幾個方面,根據本人所掌握的風水學來說明“舒城是宜居、宜游、宜投資興業的風水寶地”。其目的,是讓舒城人更了解舒城,熱愛舒城,保護舒城的生態環境,建設美好家園;革陋習,倡文明,傳承舒城人文歷史,繼承舒城人勤勞善良的美德。同時也讓世人了解舒城,希冀更多舒城以外的朋友來舒城投資興業,觀光旅遊。

  一、舒城“名稱由來”,以及悠久的歷史與優越的地理環境

  “舒”字《說文》釋為:“伸也。”《廣雅》曰“展也。”其造字含義屬“會意兼形聲”,從舍,從予,予聲。“予”本義為“擊刺中的矛”,引申為“向前擊刺”、 “向外推進”;“舍”指“房舍”。“舍”與“予”聯合起來表示“從房舍裡面向外移動”。本義:是從狹小空間向外圍廣闊空間移動。引申為:擴大、拓展。 “舍”、“予”為“舒”,古人把舒城這塊土風水寶地命名為“舒”,是因為舒城地勢舒緩,氣候溫潤,舒適宜人,是舒服之地。同時也說明,“施捨給予是人生的最大快樂”,代表一種高尚的奉獻精神。

  舒城歷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的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虞、夏、商時期為揚州之屬。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后,封功臣偃姓子爵於此,定名舒國。春秋時期,舒國分列為舒、舒庸、舒鮑、舒鳩、舒龍、舒蓼、舒龔等,史稱“群舒侯國”。戰國時期諸侯爭雄,“群舒”最後為楚國兼并。秦統一后,全國分三十六郡,舒屬九江郡。漢承秦制,仍以郡領縣,漢高祖四年(前203)置舒縣,翌年,別置龍舒縣。劉邦封其侄劉信為羹頡侯,食邑於舒。漢明帝永平五年(62)封楚王英舅子許昌為龍舒侯,領舒縣、龍舒縣,改稱“龍舒侯國”。三國時期初屬魏,后屬吳。晉時屬揚州廬江郡。唐開元二十三年(735)設立舒城縣延用至今,疆域也基本穩定。

  舒城現有一百萬人口,疆域面積2100平方公里。位於安徽中部,江淮之間,大別山東麓,巢湖西濱。介於東經116度26秒-117度15秒、北緯31度1秒-31度34秒之間。按“二十四山向水法”,舒城為坤山艮向。即西南坤位為山地,西北艮位為平原,坐西南而面東北,頭枕大別山,腳踏巢湖水,右為綿延的山脈,左為江淮分水嶺起伏的丘崗,豐樂河蜿蜒界北,杭埠河川流縣境。整個地勢為階梯型,逶迤舒緩。猶如口向東北敞開的囊袋,引紫氣東來,風生水起,藏風聚氣,四季分明,雨水豐沛,氣候宜人。西南山地最高峰老佛頂(矗突尖,俗稱豬頭尖)海拔 1539米,氣勢雄渾,峰巒疊嶂,林木蔥蘢,草木葳蕤;中部為丘陵,岡巒起伏;東北為巢湖沖積平原,百里平川,水網縱橫。

  古人評價舒城:“地控吳楚,襟江帶淮;淮南羽翼,皖北咽喉;七省通衢,五方要衝;山川秀美,人傑地靈。”今人評介舒城:“安徽北戴河,合肥後花園。旅遊勝地,度假天堂。”

  二、雄渾的山脈

  風水之說,貴在“藏風”,而“風”無蹤跡可尋,要想“藏風聚氣”,就必須看山川龍脈。所謂一個地方的風水好壞先看“靠山”如何。風水上“找靠山”叫“覓龍(又叫察砂,砂就是靠山)”,“山之行度,起伏轉折,變化多端,有似於龍,故以龍名之。”(清孟浩《雪心賦正解》)“龍者何?山之脈也,石為龍之骨,草為龍之毛。”(清葉九升《山法全書》)

  總攬舒城山川龍脈氣象,縣西南為“茅嶺山脈”,萬佛山(柱突尖)是祖峰龍頭,為舒城、潛山、桐城、無為眾山之祖,大氣雄渾,高貌峻拔。依次而下有四方尖、牛角尖、獨山尖、大麻岩、王道人墳、大鷹岩、二姑尖、大徽尖、九條崗、荒草尖、鴉雀寨、活樹嶺、明王寨、北峽關至天子寨。從衛星影象圖看整個山脈,猶如龍之展舒,自東南蜿蜒游弋而上,是為舒城西南屏障。西北屏障有“扁擔撬支脈”、“霍山山脈”和“燕山山脈”連接形成。“扁擔撬支脈”分支北行,經大紅岩、龍王包、王巴殼、白桑園至馬鞍山,分雙河與姚河(岳西縣境)水;“霍山山脈”由棋盤石入舒城縣境,經李家包至粽子岩分支東北行,經黑山尖、掛龍尖、張家大山、塔兒嶺、前頭岡、觀音寨、小南關嶺,再入霍山縣境八家寨至香草尖南行入舒城縣境的小黃沙嶺至荒田沖堖分兩支,一支東北行,經三尖寨、羊破寨、九龍寨、刀背石至獅子岩,分桃李河與龍井河水;一支東南行,經龍華庵、高山、景山,分曉天河與五顯河水。“燕山山脈”由金安區大山寨東行,過燕山入舒城,經大毛嶺、亂石尖、五嶺到寒山尖,北行經大、小冒火尖至鳳形地,再東行經韋家老屋、長石尖至天龍庵,分支南行至梅嶺,東行經火龍寨、大橫山、板山、磨刀寨、張家寨、張家大山、九龍節北行至雲霧山,分五顯河與張母橋河水。總攬舒城山川形勝,正如笪重光所言:“夫山川氣象,以渾為宗;眾山拱衛,主山為尊;群峰盤互,祖峰乃厚;一復一放,山漸開而勢轉;一張一伏,山欲動而勢張。山龍盤而虎距,屋鱗次而鳴冥。宜其風水。”(笪重光《畫筌》)

  《商書·大傳》說:“夫山者,愷然高,……草木生焉,鳥獸蕃焉,財用殖焉;生財用而無私為,四方皆伐焉,每無私予焉;出雲雨以通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此仁者之所以樂于山也。”舒城地界南北,有北山之雄渾,又有南山之婉秀。因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和溫暖帶過度地區,構成豐富的植物區系成分,所以山體有骨有肉,林木蔥蘢,盛產竹木油茶藥材等經濟作物,有豐富的植物資源。

  三、豐富的水源

  山隨水行,水界山住,水隨山行,山防水去。談水須看山,“以認龍察砂為準。”自然水法,無非屈曲有情。“來不欲衝去不直,橫不欲返斜不息。來則之玄去屈曲,澄清停蓄甚為佳。”“凡山岡大勢必有分合聚會。夫分即因水而界,合亦因水而聚,故山行千里,兩水隨之,亦復千里,轉顧而交,遂成局勢,前界先收,后亦隨會……自此以後,山水再分,或遠或近,各成會合,用水多寡,局勢小大,亦此因之,原其去住,定其長短,要以前砂已返,后水復背,則水之用不為用,纖悉皎然矣。”(《古今圖書集成》)

  舒城水源出於西南高山峻岭,川流縣境的主要河流杭埠河,史稱龍舒水,因其水源來自西南山區,舒城西南山區漢代為龍舒縣,故名。解放后以其下游杭埠鎮而命名杭埠河。杭埠河發源於岳西縣石關鄉同安寨南嶺頭,全長145.5公里,流域面積1970平方公里,沿途納入曉天河、五顯河、胡家河、九井河、朝陽河、曹家河、河棚河、龍潭河、南港河、清水河等十多條支流。由於水源皆出於植被豐厚的高山峻岭,水質清冽。上游支流歸入龍河口水庫(萬佛湖,萬佛湖水為地表二級水);下游支流也歸於主河杭埠河。另一條河流是豐樂河,是舒城與六安、肥西之間的界河,發源於六安金安區張店境內,流經舒城的張母橋、桃溪、豐樂三鎮,至三河與杭埠河匯合入巢湖。舒城之河流形成山環水抱,屈曲有致,水源內斂的藏風聚氣之勢。同時,舒城的溫泉資源也很豐富,在舒城的湯池、山七鎮都有多處出露點,舒城的溫泉水量充足,長年水溫在65度,為優質高熱氡礦溫泉,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元素。

  今天舒城美好的生態環境與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自是上天對舒城的恩賜,也歸功於古今舒城人民兩次重大的水利改造工程。一是西漢的七門堰,二是上世紀60年興修的龍河口水庫。這是舒城人改造自然與自然相融合,功在當代,潤澤千秋的偉大創舉,讓舒城永無水旱之憂,使舒城風水更完備,山川更秀美,土地更肥沃,物產更豐饒。

  西漢初年,羹頡侯劉信“與七門嶺(今天的新開嶺)下,阻河築堰,開渠建閘,引河水流東北,載之平陸,條分支貫,灌田八萬畝。”七門堰的開鑿,解決了舒城東北崗區的水源,使東北崗地變成旱澇保收的水田。自劉信始開七門堰水利,歷朝歷代如劉馥、劉顯等有為的地方官長和仁人志士,對七門堰水利工程創下了彪炳史冊的歷史功勛。史學家評論說:“李冰開都江堰使蜀郡成為天府之國,劉信開七門堰,使舒城成為魚米之鄉。”清代詩人高華在《三堰餘澤賦》中寫道:“當斯時也,山莊日麗,蔀屋雲藍。田分上下,畝盡東南。啼郭公之宛轉,聞燕子之呢喃。一犁碧浪叱烏犍,處處畦分罫布;千頃青疇飛白鳥,村村水護煙含。佇看秧馬行來,行行隊隊。卻聽田歌唱去,兩兩三三。蓋由源泉不竭,涵濡有餘。”將七門堰灌區描繪成牧歌式的美麗。

  大型水利工程龍河口水庫的修建。龍河口水庫未建之前,西南山區豐富的水源來無“穴聚”,屬“急瀉急流財不聚,”任其白白的流瀉,猶如一個財源豐富,但不能聚財的家庭一樣。孟浩在《水法方位辨》中說:“凡水,來之要玄,去要屈曲,橫要彎抱,逆要遮攔,……合其者吉。”龍河口水庫的興建就是依據“逆要遮攔,合其者吉”的原理。目前水庫最大庫容量為9.3億立方,聚集了十億立方的水源,便是集聚了數十億萬元的滾滾財源,變水患為水利,保障了下游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使灌區內百萬畝良田旱澇保收。半個多世紀以來,舒城無水旱災害,進一步優化完善了舒城的自然風水,使山更青,水更秀,土地更加肥沃,氣候更加宜人,物產更加豐饒。

  龍河口水庫建成后,發揮了防洪、灌溉、養殖、發電和旅遊等綜合效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今天的萬佛湖(龍河口水庫)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水利風景區、省級旅遊度假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大別山地質公園,是聞名遐邇的旅遊目的地。由於萬佛湖的旅遊龍頭作用,帶動了全縣旅遊業和整個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僅2012年全縣創旅遊綜合收入19.3億元人民幣。

  四、肥沃的土地

  舒城西南為山地,峰巒峻拔,林木蔥蘢;中部為丘陵,岡陵起伏,桑麻連綿,瓜果飄香;東北為巢湖沖積平原,沃野平疇,水網縱橫。老百姓用“鍬泥碗飯”來形容舒城土壤之肥沃,自古就有“杭埠河畔好風光,十里荷花百里秧。桃花煙柳地,溫柔富貴鄉”之美譽。根據2004年版《舒城縣誌》載,舒城現有耕地面積為61846.49公頃,其中水田52652.24公頃,旱地8257.24公頃,水澆地937.01公頃,園地3935.17公頃。按舒城現有100萬人口計,雖人均耕地僅0.7畝,由於土地肥沃和現代科技農業,生產糧食除自足外尚可外輸。僅水稻產量每年就達30多萬噸。

  由於舒城地界南北,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土地肥沃,除以種植水稻為主,凡小麥大豆高粱等南北農作物皆適宜種植。

  綜上分析,舒城確為宜居、宜游、宜投資興業的風水寶地。

  五、就民國知事鮑庚當年言及舒城“三害、四危懼、五禁止”等問題談幾點建議

  民國十一年(1922年)舒城知事鮑庚在到任第五天,便歷時二十五日,行程一千三百餘里,對舒城的地理民情進行了實地考察,寫下了9800餘字的《舒城縣大概情形》調查,報告當時的安徽省長。文中分析了當時舒城,一是可慶幸者四,即:糧食充足,除自食外,尚可外輸;水利完備,非值奇災,不蒙損失;貧富均勻,持家節儉;學校普及,民思進取。二是可危懼者四,即:河患、燃料、人口、土葬。三是有三害,即:吏警與里丁、鹽勇、訟師。四是有不平者二,即:鹽價、喜禮稅。五是亟宜禁止者五,即:開山、裹足、久厝(長時間將棺材停放待葬)、械鬥、蓄髮。六是亟宜提倡者九,即:時間經濟、交通事業、工讀制度、工業、林業、銀行、商業道德、群眾衛生、公共娛樂。七是請省長通盤籌算者三,即:開鐵礦、平鹽價、移民墾荒。

  90多年的時光嬗變,當年鮑知事所說的“三害”、“二不平”已經徹底根除。女人裹足、男人蓄髮留辮子已經絕跡。久厝、土葬、械鬥、開山種糧、燃料奇缺等有了根本改觀。糧食生產、水利、交通、林業、銀行業、教育、醫療衛生事業均有較大發展。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發30年來,舒城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以及舒城的工農業生產和整個經濟建設都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舒城正隨着時代的大潮邁入全面發展的快車道。但從歷史的角度和現實發展所面臨的問題看,鮑知事當年所言舒城存在的弊端於陋習,仍然值得我們在建設美好舒城的發展進程中去深入反思、仍然值得我們重視並引以為鑒。筆者擇其重要幾點,呈情現任政府領導和社會各界同仁,以及所有舒城人高度重視,革故鼎新,共建美好家園。

  一是舒城為100萬人口的農業大縣,目前人均耕地僅0,7畝,屬聯合國確定的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以下。鮑知事所言“保護耕地,控制人口”,是現任舒城領導以及後繼歷屆政府和所有舒城人民面臨的嚴峻問題。

  二是全縣有林地面積132.4萬畝,森林覆蓋率43.4%。這是近20年來提倡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的可喜成績,才使舒城的生態環境保持良性循環。鮑知事言“開墾一事,在他邑為利,在舒則危害”。近十幾年墾山種植者少,開山炸石者眾,開採者個人獲利,地方政府無任何受益,還要承擔極大的礦難風險。以舒城“四大名山”之首的春秋山一例,毀了歷史名山,破壞了山林,當地群眾怨聲沸沸。同時更要記取“留一棵樹就是留一個敵人”大躍進年代亂砍濫伐的慘痛教訓,保護古樹名木,保護森林資源,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

  三是鮑知事言舒城“水利完備,非值奇災,不蒙損失。”這是古往今來舒城人歷朝歷代重視水利建設的結果。半個多世紀以來,舒城因為有了龍河口水庫而無水旱之憂。但舒城水利不容樂觀者有三:其一,杭埠河歷年無序采砂,嚴重危害河道行洪輸水和堤壩安全, 也破壞了沿河兩岸的生態環境;其二,全縣有為數不少的水利設施,特別是一些小(一)、小(二)型水庫因年久失修而成病庫、危庫,不僅失去防洪與灌溉功能,且存在着嚴重的隱患;其三,萬佛湖湖中島嶼因旅遊開發之初以低廉的價格出讓后,大多投資者急功近利或因後續資金不足,既不能科學合理開發,更達不到環保要求,對萬佛湖水質造成嚴重污染。此三點為亟待解決的當務之急。

  四是鮑知事所言舒人住房“土牆無磚,亂茅四垂,小窗如竇,蟻蟲緣壁”的狀況已成歷史。但就縣城而言,西大街、碼頭街棚戶區仍亟待改造。雖然縣城四處商品房高樓林立,但面對每平方米5-6千元的房價,月工資僅2000餘元的舒城工薪階層只能是望樓興嘆。另一方面,政府為解決低收入家庭與特困戶提供的安居房,有相當一部成為某些掌握安居房分配權的官員們的謀利房、人情房,真正困難的無房戶得不到安置,如同需要低保的人得不到救助,而一些有私家車、養寵物的家庭卻堂而皇之地吃低保。

  五是鮑知事所言“舒人以為非禁不可,如游娼、如賭博”等惡習在新中國成立后40年中得到了徹底革除。但隨着改革浪潮席捲泥沙俱下,這些惡習在舒城又死灰復燃。先舒茶小河灣,后縣城“食品街”,屢禁而不止。目前舒城街巷中有些名為歌廳、髮廊,實則賣淫嫖娼之所。再就舒城賭博而言,小則幾千元,大則百萬、千萬元輸贏。據坊間說,前不久某老闆一夜之間就輸掉兩千多萬。賣淫、賭博如此猖獗,敗壞風氣,道德淪喪,讓舒城蒙羞,也與舒城文明縣極不相稱。是執法者視而不見,還是沆瀣一氣?

  六是環境衛生,當年鮑知事言及“城南小河,每逢夏季,奇臭四射”。時隔90多年,至今依然如故。尤其是城內的老城河、玉帶河已成為露天排污下水道,每逢上方檢查,只好臨時放水遮羞。近年來農村改水、改廁,以及美好鄉村建設,使鄉村環境衛生得到了很大改觀,但很多地方遠看“青山碧水,綠樹紅樓”,走進去卻到處是白色垃圾。建議鄉村也應實行保潔措施。

  一個地方的發展進步,不僅僅是經濟建設,應該體現在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道德建設、生態環境建設,以及公民的素質建設等方面的全面進步和協調發展。所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是謀求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協調,追求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的一致性。保護環境、珍惜資源,道德培育,是關乎子孫後代的千秋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