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到此時,瀝酒拜街中。
——題記
年年到此時,瀝酒拜街中。今天是正月初五,早晨吃了“破五”的餃子,放了“破五”的鞭炮,之後坐在電腦前敲打自己過年這幾天行程與忙碌的隨想。連續幾天的串門拜年,真的弄的有點身心疲憊。難得能在家裡待上一天,享受一下忙碌過後的清閑。
今天沒有出門,是因為記着父親生前告訴我的“破五這天不準串門”的教誨,今天才得有空在家。正月初五,習慣稱為“破五”,是春節后的一個重要節日。傳說姜太公封老婆為窮神,並令她“見破即歸”,人們為了避窮神,於是把這天稱為“破五”。老人們忌諱這一天串親訪友,父親生前便告訴我這天不準串門。於是,今天我便有時間在春節的忙碌與應酬中找了一個最好的借口,不外出串門了。
這幾天,忙於走親訪友的串門拜年中。每天不停的去走親戚,拜朋友,真有些疲憊的感覺。雖然如此,還是要走,為的是彼此間的情誼加深加厚。也許,這就是年帶給我們的特殊的意義吧。過年,過的是團圓,過的是祝福,過的是期望。從除夕下午,手機里的拜年祝福的短信就會雪花般飛來。每當看到這一條條祝福短信的時候,心裡倍感溫暖。從大年初一開始,開始走親戚,接二連三的是訪朋友,幾天下來,忙的不亦樂乎,真的有些疲憊的感覺。在走親訪友的幾天里,說的最多的就是“新春快樂,恭喜發財……”之類的祝福語,歸納起來,就是大家相互拜年。
拜年,是中國春節年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汴京人過新年時便說:“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何謂拜年?《清嘉錄》里是這樣描述的:“(大年初一早晨)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攜卑幼,出謁鄰族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我國乃禮儀之邦,相互拜年的習俗少說也沿襲了上千年。文革時期曾將春節拜年當成“四舊”破除過。其實,在充滿祝福的拜年聲中,細細品味與研究,拜年的內涵卻各有不同。
60年代生人的我,小時侯期盼過年。期盼着過年時能吃好的,能在小辮上紮上鮮艷的紅綢子,能穿上平時沒有的新衣服,能得到父親給的兩毛錢的壓歲錢……每當春節的時候,我和小夥伴們成群結隊的去鄰居家裡,去好朋友家裡拜年。無論去了誰家,主人一定非常熱情,互相說著祝福的話,一定會用糖果把我的口袋裝的滿滿的,生怕少裝了,就少了那許多的祝福。長大后,我依然會去拜年,只是去的是親戚家,同學家,朋友家。依然是成群結隊,依然是滿滿的祝福,那時生活已經開始好了起來,不再往口袋裡裝糖果了,只是祝福不變。
現在,再去親朋家拜年,一切都變得淡然了。成家后的我拜年,首拜父母。父母健在的時候,每次回家,看見父母已經漸漸老去,頓生時間如白駒過隙的感慨。現在雙親不在了,感覺看最應該拜的人不在了,心裡多了幾許傷感之情。於是,在天堂網雙親的墓地留下了隻言片語;再拜親戚長輩,去了幾家,更增加了我對故去雙親的思念;後來是朋友間禮節性的拜訪,算是一種禮尚往來的相互尊重;還有的就是串門式的拜訪,是在接續着朋友之間的情感與敘舊情懷。
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如今拜年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明信片走紅了一陣子,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電話拜年方興未艾。隨着電子時代的到來,手機拜年,電腦拜年迅速升溫。如今的拜年除了親屬間走親拜年,摯友間訪友拜年還保持着直接登門拜訪外,更多的是電話拜年,網上拜年了。新春佳節,打開手機,祝福的短信就會撲面而來,打開電腦,輸入電子賀卡,就有鋪天蓋地的資源惹花眼球,各式各樣的創意和設計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如今,挨家挨戶的上門拜年已經成為了記憶。
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真的是最重要的節日了,不僅是新舊年的交替,更是承載着一年的富樂安康,家人團聚,自己放鬆,身心休息。一個春節,在忙碌中走過。過年這幾天,天天拜年,天天串門,走親訪友,身心疲憊,感受頗深。無論時代和社會怎樣發展,無論自身的年齡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過年始終是中國人的一種情結。在天天串門的疲憊中,走到了今天的“破五”。
過年,從初一到初五,吃了“破五”的餃子,我和朋友們一起送年了。早晨,在網上看到了“從大年初五開始,春運迎來節后第一個返程客流高峰”的相關報道,這樣的新聞告訴人們:一切在春節的喜慶后,即將步入正常。常言說的好:年節好過,日子難捱。在一年當中,稱得上真正節日的也就那麼幾天。年節畢竟是短暫的時間,可是歲月的磨礪確是漫長的。
年年到此時,瀝酒拜街中。壬辰年辛丑月丁亥日,是今天的正月初五,天空獻瑞的同時,我為朋友送上承載着我期盼的吉利、幸福的“破五”的餃子,祝你:好運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