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妻子因腿疾住了半個月醫院,女兒均不在身邊,照顧她的擔子由我一人承擔。妻子腿疾非危重病症,無需人整日在旁陪護,主要是對其的生活照料問題。
所住醫院不供應飯食,外地來的病人一般到附近的小飯館用餐,當地病人多由家人負責送飯。我們家距醫院不遠,單程步行僅需20分鐘,故採取在家做飯,做好後送去的方式。
半個月的時間裡,我每天三次往返於醫院與家之間,按時按點、從無延誤。同一病房裡住了八個病人,她們看到我這麼一個老頭子,每天忙忙碌碌地親自給老婆做飯送飯,不但能夠保證三頓飯的準時準點,還能時不時地變着飯的花樣兒,稱讚之餘,都覺有點詫異。她們都問過我“你還會做飯?”在她們的心理定勢中,像我這麼一個年逾古稀的老男人,在外面工作了一輩子,應當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被人“伺候”的日子,怎麼還會做飯呢?!其實,所謂的“花樣兒”,無非是饅頭、大米飯、麵條、餃子、包子、菜卷、烙餅、麥飯、稀飯之類,以及簡單炒菜、燉菜等家常便飯的輪番出現而已。當她們聽人說我還是一個高級工程師時,就更覺得奇怪了……
我對她們說“這有啥呢?去年以來,我就在家專門伺候老婆了!”因為老婆除患有糖尿病外,還有手指不能“沾水”的怪病,所以,去年我“金盆洗手”,謝絕外面的聘請,不再“打工”之後,就專門在家做飯、洗洗涮涮,當了家庭“煮夫”了。
多年來,在我們單位很多人的眼裡,我是一個“文質彬彬”的人,在家肯定是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主兒。當去年我在家裡承擔起照顧老婆的任務之後,一些人認為我可能幹不了,需要從頭學起。殊不知我早就輕車熟路了。只是這樣的“私密事”,長久不為外人所知罷了。
我之所以能夠成為家庭“煮夫”,主要有主客觀二因:
其一是因為年輕的時候,本人工資低,為了撫養三個孩子,老婆既不願意死守在家,也不甘心過緊巴巴的貧困生活,總要想法子出去找點活干。這樣一來,我忙她也忙,照料孩子、做飯及家務事,就得由兩個人共同承擔了。這是客觀環境逼迫使然。
其二是我的主觀性格使然。我的母親勤勞、內斂,我的身上深深地烙印着母親的影子。我們家老一輩是一個由公婆、兄嫂等十幾口人構成的大家庭,母親不怕吃苦吃虧,是家務的主要勞作者。母親以身以言教育了我,使我沒有了吃現成飯、不幹家務事的少爺作風。
對於一個大男人成為家庭“煮夫”,一些人似乎有所不齒。但我樂於接受,並不覺得丟人。
民以食為天。有的男人,不幹家務事,不會做飯,若當老婆因病或因事不在家時,一下子就揭不開了鍋。我則無此之憂。老婆如果不在,我從來不為吃飯之事發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時,我可以絕對按喜好口味安排自己的飯食,吃得更自由自在了。
我是一個地質工作者,經常奔波於野外,不能與家人和孩子常年相伴,難得有機會照顧家人和孩子。作為有感情的血肉之軀,為了彌補這樣的缺憾,在非野外工作期間,我就會積極地乾乾家務事,好好地照顧孩子的生活。我繫上圍裙,認真用心地為家人做上一頓飯,看着她們吃着蘊含著“愛”的飯菜,疏離之感自然就拉近了,我的心裡似乎也得到一點慰藉。
幾個女兒上學期間,每天我都會早早起床,為她們準備早餐。她們上高中住校以後,為了節約本就不多的生活費,為了讓她們吃得更可口一些,我常常給她們帶點家裡做的飯菜,有時還特意去學校給她們送飯。
幾個女兒都是在西安上的大學,她們周末或假期回家時,常常會把外地同學帶回家來,我都會做一些家常或陝西的特色飯菜款待她們。來自天南海北的同學們,對我的手藝也大加讚許。多少年以後,她們的這些“閨蜜”們,還念念不忘、經常提起我的飯菜呢!
由於我這個“煮夫”比較好使,在北京工作的小女兒,“緊急”之時就招呼我去幫忙。1999年年底,小女兒因為準備某考試,要求我前去照顧她的日常生活,我就只身前往。幾個月的時間,我精心地照顧着她的生活,使她不為吃吃喝喝、洗洗涮涮分心,得以安心工作、靜心備考。冬至那天,小女兒邀請她的一個台灣朋友來家吃餃子。那位朋友吃了我做的羊肉水餃之後,連聲讚揚,日後還多次提起。
我這個人有點“怪癖”,除非特殊情況,我是不在外面小飯館用餐的。前幾年我在外面當監理工程師的時候,有時因為某種原因,一段時間內要去小飯館吃飯。此時,我的“怪癖”發作,“煮夫”秉性難移,往往會主動提出自己做飯的建議。2006年至2008年期間,我在福建某工地時,聘請了一位炊事員為十幾位人員做飯。但除我之外,其它人均無或按時吃早餐的習慣。炊事員辛辛苦苦做的早飯,每天都會剩下來。炊事員有意見,但又不便提出。我看到這種情況,就提出炊事員不做早飯,我自己吃就自己做的建議。我的建議得到採納,這樣既節約了伙食費,避免了浪費,還減輕了炊事員的負擔,炊事員很高興。之後,每天的早飯,我就自己做了,若有人想吃早飯,提前告訴我,我就一起為其服務了。
………………
我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覺得人勤快一點,沒有什麼害處。在平淡庸常的生活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經營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好照顧好自己的兒孫,是理所當然的。
如今,我輩這樣的年紀,退休了,沒有了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不再為生活而忙碌奔波,食足果腹,衣足蔽體,宿有蝸室,在悠閑的生活節奏中,在身體尚健康的情況下,不需“保姆”、子女和別人照顧,平常做做家務,做個“煮夫”,吃着自己做的飯,看着家人吃着,如此這般的生活,難道不是一種享受嗎?!別人感覺可能不是,但我是!
人,各有各的活法;退休了的老年人,亦然。有一種老年人,雖年過七旬,還要去考大學,還要去上研究生,圓自己的“夢”;有些人過了古稀之年,還去創業、去著書立說,有了一個輝煌的晚年……還有一種人,他們才五六十歲,剛剛退休,卻覺得自己到了暮年,終日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等待着死亡的到來……我不像第一種人那樣,沒有了適當的機會,已經過了拼搏奮鬥的年齡,回歸到了平淡的日常生活,沒有了鴻鵠之志,沒有了堅韌的毅力。我也不是第二種人,不像他們那樣的頹廢,不像他們那樣的消極悲觀。我有我的活法。
我的退休金並不高,但知足常樂。每一天,我到時候睡覺,到時候起床,到時候當“煮夫”,到時候散步活動筋骨,到時候讀書上網瀏覽新聞……若一時有了靈感,將所遇所思所悟、把看到的塵世百態,碼碼字,用文字“無關痛癢地呻吟”一番,“為賦新詞強說愁”一番,在文字的海洋里泛舟,心情亦覺暢然。
在這樣的生活中,看花開花落,看雲捲雲舒,一天就過去了。我的每一天似乎過得很快很緊張,忙碌並開心着。這樣的生活,既動態又安靜,體腦雙向受益,延緩了體腦的老化。這樣的生活,避免了單調乏味的生活,使自己的餘生更豐富更充實。這樣的生活,減少了現今浮躁社會的諸多誘惑,減少了冗事干擾,減少了人際糾纏,豐富了精神,安靜了身心。這樣的生活,使我這麼一個老頭,自覺心態上並不老衰……
這樣的家庭“煮夫”生活,不錯!滿足矣!幸福矣!
(2014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