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學校的草叢裡發現了一隻大蝸牛,開心地帶着它回家了。
一回到家,我就把蝸牛放進一個玻璃罐里,坐下來,慢慢觀察它。它棕褐色的殼呈螺旋狀,還有一圈圈條紋。等了一會,蝸牛小心翼翼地從殼裡伸出頭來,頭部有四根“棍子”——觸角,上面那對觸角比較長,下面的短一些。它的眼睛就長在上面較長的觸角上;短的那對觸角是它的“感應器”,用來測量周圍的情況,如果遇到洞穴,蝸牛還能用它測量自己能否通過洞穴呢。
蝸牛沒有腿,它是靠什麼走路呢?原來蝸牛不是靠腿走路,而是用“肚子”。蝸牛的腹部生有一道道寬而細的橫褶,爬行時腹部肌肉像波浪一樣翻動,帶動蝸牛整個身子緩慢向前蠕動。它的“肚子”可以分泌出一種粘液,既可以避免爬行時腹部被擦傷,還可以像潤滑油那樣讓自己爬得更快一些。
看着慢慢爬行的蝸牛,我不由嘆息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每一種生物都有它與眾不同的外形和生存本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