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這句話在古今幾千年的偉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范仲淹,他的父親范墉,當時做寧武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范墉先娶陳氏,繼娶謝氏。仲淹是他第三個兒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兩歲便喪父,家中沒了經濟來源。謝氏貧困無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附近)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斷?畫粥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着自己的樂趣。
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隱秘。他驚諤地發現,自己原是蘇州范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度日。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愧憤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待將來卓然立業,再接母歸養。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着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今河南睢陽區)。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間,藏書敷千卷。更主要的是這裡聚集了許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應天府後來改名南京,應天府書院所以又叫南都學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肴發霉。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艱澀的生活,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
范仲淹的連歲苦讀,也是從春至夏,經秋歷冬;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六經中尋樂。偶然興起,也吟詩抒懷; “白雲無顙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蕭?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於心還樂,琴遇懂君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諸如《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樂經》、《春秋》等書主旨,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今安 徽亳縣)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 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看皇帝,惟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勸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 地繼續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這位學生就是 日後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後來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 二月的汴京(今開封市),春花滿目。進士們坐跨駿馬,在鼓樂聲中遊街:“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余”。他吟着這樣的詩句,想到自己已經二十七歲。比起旁邊的滕宗諒等人,年紀顯得大了許多。
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接着,又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像瑪麗。居里、宋濂等,都是經過窮苦生活的磨礪,才逐漸走向成功的。要記住“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自古雄才多磨難 標籤:多磨作文 磨難作文 感謝磨難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