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 四平市第十七中學 一年級(1班) 蘇 悅 一提到淚,我不禁想到我的大姑。大姑今年58歲,性格一向倔強、堅毅、剛直。這樣性格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本不該有淚的,但坎坷的命運與艱辛,着實讓大姑流了不少淚。 大姑學習很棒,抱負遠大,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在學校一直是名列前茅。她從小就立志將來成為一名令人敬佩的科學家。1968年12月的一個夜晚,剛剛高中畢業的她,在廣播里聽到了這樣一條“最高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大姑原來那美好的夢想頓時化為泡影。十年寒窗苦,一夜間付諸東流了。那一夜,大姑她幾乎沒合眼,她鑽到被窩裡流淚了,偷偷地,沒敢出聲。那年頭兒,誰敢觸及那根“最高指示”的“高壓線”! 緊接着,一場轟轟烈烈、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如疾風暴雨,席捲全國。 那年初冬的一個早晨,天剛蒙蒙亮,寒風凜冽、刺骨。大姑背好行囊,帶上她心愛的書籍,加入了浩浩蕩蕩的上山下鄉大軍行列,奔赴梨樹縣孤家子農場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出發前,全家人去街上為她送行,奶奶拉着大姑的手,叮囑說:“孩子,要聽毛主席的話,好好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呀!”大姑只是點了點頭,沒吭聲,眼圈紅紅的,淚水在她的眼眶裡不知轉了多少圈兒。 60年代,中國的農村是什麼模樣,我沒有親眼見過,但從大姑家珍藏的一張她上山下鄉時在房戶家門前的留影就可見一斑了:低矮的土平房,裂縫的門窗,破爛的院牆……據說,這在當時還是屯中不錯的住宅哪。因為下鄉的知識青年都是城裡的孩子,大隊的幹部也盡量把這些城裡的孩子安頓到屯裡住宅條件最好、“根紅苗壯”的人家。 農村的活計用 “臟、苦、累” 三個字就完全可以概括了。下鄉后,大姑跟生產隊里社員們一樣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起五更爬半夜,風裡來雨里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臉朝黃土,背朝天,別提有多苦、多累了。用大姑的話來說:“累得人晚上得扯貓尾巴上炕。(形容累到極限了,就連貓的一點點力氣都要藉助一下。)”勞累了一天,晚上也沒有個熱炕頭,躺在冰硬的土炕,讓在城裡鍬鎬不動、享受生活的孩子吃這個苦頭,遭這個罪,其難處、苦處是不言而喻的。雖然大姑性格剛毅,但面對這樣的現實,她也着實難以承受。在那段歲月里,不淚水知伴着大姑送走了多少個星星和月亮。 大姑愛學習,不論農活多忙、多累,她都抽空看書。可是在那個“紅專道路”盛行的年代,像大姑這樣的 走“白專道路”的人是不吃香的,也最有可能被當做靶子成為眾矢之的的。所以,大姑總是小心翼翼地在被窩裡偷偷地看書——她太愛書了。有時她會因書中某個感人的故事情節而淚流枕邊。 1976年,大姑有幸被抽回城裡,安置到四平聯合收割機廠工作。這是一家大型國有企業,是當時四平的乃至全國的知名企業。接到返城參加工作通知的那一刻,她百感交集,感慨萬千。八年啊,多麼漫長的八年啊!短暫的人生有幾個八年啊?!大姑流淚了。她的淚,如泉似涌;她的淚,如瀉似流。 回城后,大姑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她把平時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上。技術上,她虛心請教,不恥下問,不斷探索,刻苦鑽研;思想上,她積極進取,開拓創新。不久,大姑就成了車間的技術能手,後來成了分廠的科研帶頭人、車間主任,連年被廠里評為勞動模範。大姑捧着用辛勤汗水換來的榮譽,她流淚了。因為她的苦心沒有白費,她的汗水沒有白流。 由於大姑的工作成績出色,1996年初被總廠任命為分廠廠長。就在她躊躇滿志、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企業改革的大潮如一夜春風刮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南方的一些企業思想觀念轉變得快,行動得迅速,一時間適應改革大潮發展的企業如雨後春筍,生機勃勃,層出不窮。可北方的一些企業還在駐足觀望,尤其是一些國有企業,觀念陳舊,老手田園,指望着國有企業的“大鍋飯”永遠不會被掏空。這一年,四平聯合收割機廠面臨著建廠以來最嚴峻的考驗。企業經營管理落後,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沒有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廠內大部分機械停轉,經濟效益急劇下滑,工人開不出工資,工人生活沒有了保證。“大鍋飯”的企業已是難為無米之炊。不久,大姑工作的企業倒閉了。 面對與自己生存息息相關、並曾經為之奮鬥了20年的企業倒閉,面對自己曾經親手開動運轉的馬達停轉,面對自己熟悉的、曾經工作過的繁忙車間蕭條冷落。眼前的一切讓大姑無法面對。她流淚了,捶胸頓足:“這不是真的,這是夢!” 大夢醒來是黃昏。觀潮者,只能欣賞弄潮者搏擊風浪的神采,卻永遠意識不到自己會有被大潮淹沒的那一刻。 1996年底,大姑下崗失業了,家裡的經濟來源斷了,生活沒有了保障。看看自己的下崗證,看看正在讀高中需要錢的孩子,看看眼巴巴等着米下鍋的老人,大姑落淚了。怎麼辦?性格一向剛毅的大姑,沒有一蹶不振,她選擇了奮鬥。她先是放下架子給別人打工,在打工的同時向老闆“偷藝”,學習老闆的經營理念、管理方法和用人之道等。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潛心研究,她認為,還是得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於是,在1999年她開辦了一家農用機械零配件加工廠和零配件銷售商店,形成獨到的前店后廠經營模式。她憑藉自己的技術和學到的經營管理方法,把小店經營得井井有條,經濟效益很可觀。經過十多年的運作,大姑的店子已由原來的單打獨鬥,形成了規模型經營,已有全國各地的固定業務客戶500多家,零售連鎖店5個。大姑的事業越干越紅火。大姑的現在可是今非昔比、鳥槍換炮了,樓房、轎車、存款等家產有上百萬元。 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經營的日益紅火的企業,大姑落淚了。這是她從來沒有過的淚,這是她感觸最深的淚,覺得最有味道的淚。因為這淚讓她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生活的真諦,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今,我用心舐一舐大姑多年坎坷與艱辛的淚,感到這其中飽含着大姑說不完的酸楚與苦澀,道不盡的感慨與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