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什麼?
生活是一包調料,裡面盡有酸、甜、苦、辣……
生活是一些瑣事,內容包括柴、米、油、鹽……
生活是歡樂與憂愁的交匯。
生活是幸福與不幸的合流。
……
一、 住
我並不需要英國女皇的皇宮那樣華麗,也不需要每個總統的禮堂那樣寬闊。只想住一間小茅屋(但需讓我睡得香),感受鄉村之美。
二、 吃
我對肉很敏感哦!一提吃,我就想肉。不過,其中還是有原因的,我爺、我爸、我都屬狗,我爺、我爸、我都愛肉。所以是遺傳基因。
三、 酒
雖然我只是一位普通,再普通的小女生,但我還是非常喜歡酒。是“喝”嗎?不是的,只是想儲存一些,或許是要“以酒識友”,或許是讓爺爺喝上幾口,讓他給我講講鄉村之樂,唉!我也不知道,不清楚,可能是將其擺放在櫥柜上裝飾吧!
四、 讀書
夜。也許是上帝刻意安排的,總是那樣靜謐,那樣的安詳,令人遐思。每當夜幕降臨,難改手不釋卷的習慣,總會在檯燈下“與一為高尚的人交淡。”夜闌人靜,心靜如水地啃着一本書,簡直是一種享受:有時候啞然失笑,有時候消然淚下。
床頭的書一直在變換着。賈平凹、龍應台、余秋雨等名家大作去始終不見,高爾基、雨果等巨匠的名著也素位謀面,更嗅不到《紅樓夢》、《昆蟲記》的氣味。終日陶醉在楊紅櫻、周銳的圈子裡。真正的大作只有巴金的《春》外國作品也僅限於《騎鵝歷險記》、《大地》。
對此,只擁有初中學歷的老爸有心仲仲,怎麼不看幾本名著呢?讀這些書都培養什麼文學修養呢?我也懂老爸心,不過——《狂人日記》真得太恐怖,《紅樓夢》又看不懂,外國文學記不住那人名、地名……
很幸運的是,長年累月躺在床上看書卻不未變“田雞”,其它學科樣學得好。則這又是一中樂趣。
漆黑的夜空下,全城都沉睡了。一盞孤燈下,卻還有一個捧着書的身影……
五、 出遊
我——旅行者,當被問:“最喜歡的景觀”時,我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山洞!”這樣的回答多年使人詫異,因為在許多人看來,天下的山洞都是千篇一律的,都是由一塊塊石頭以及人們約定的想象,可是,我覺得它卻有着特殊的美。
洞中之美首先來自它的自然隔絕。一扇門將山洞隔成了另一個世界洞外喧鬧、嘈雜、充斥着人的活動,而洞內卻原始,靜謐,自然與時光的力量藉助沉默的石箏、石柱慢慢地侵入人的心靈。這樣的地方讓我感覺很安全,我想,在這裡,任何創傷都是可以隨着擊石的滴水一點點流走(包括記憶)。
當然,我對山洞的熱愛還有着深層次的理由——那就是洞的幽深的神秘。很少有山洞是一目了然的,它總是曲徑蜿蜒,移步幻景。我第一次游洞是在幼兒園時,小小的我屏息靜氣卻又異常激動地朝前走着。我在想,前方會有怎樣的瑰麗景象在等着我?它會不會正是我想象,盼望的風景?每每想到這裡,我依然能體會當時的興奮、憧憬以及微微的不安。
正因為此,在洞中我總是思維活躍,浮想聯翩。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在洞中展開,武俠小說中山洞意味着武功秘籍和鮮為人知的傳奇……每當經過那些幽暗的側洞,我總在推測着五彩斑斕的秘密……
我知道,山洞的這種特質正好與我對生活的渴望不謀而合。我喜歡也是如此地幽深婉轉,明天有着各種各樣機遇和可能性。以前我總堅信自己的潛力,總覺自己可以走各種各樣的路。然而,年華流逝,生存模式漸漸固定下來,生活正在變成一覽無餘的平原,我似乎可以看見自己二十年後的生存狀態。所以無奈中堅守對洞中之美的欣賞,也算是保存了一份依然夢想,依然探索的心境吧。有時也會樂觀地想,只要生命尚在,山洞還沒走完,任何美妙的事依然可以在明天發生。
六、 習慣
1987年1月,15位諾貝爾獎金得主在巴黎集會。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您以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他的回答是——幼兒園。
“在幼兒園裡學到的是什麼呢”
這位學者答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道歉,承認,要仔細觀察四周、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學者從小養成的優秀習慣使他獲得成功。這是優秀的習慣,着使我想起另一句話“優秀的人物具有優秀的習慣。”
可見,習慣好,終是一個人生命的支架,永遠。。。。。。
也許在更遙遠的地方,那更遙遠的人將會創造出更文明的生活,如果他們都有最優秀的習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