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經卷悠遠而綿長,太長的日月交替,太多的斗轉星移為單調而平庸的土地創造了神奇的美味。而人類用它敏銳的味蕾細緻地品味出了它的辛酸咸苦甘,讓平凡的土地充滿了神秘。
中國人是有智慧的,他們最早學會耕種,繼而成了最懂得享受美食的國家。是美食給予了他們身心的滿足,是美食讓平庸的生活有了炙手可熱的張力和悲與歡,它如清泉一般澆灌着中國人的最與黃昏,養育着他們獨有的靈魂。
馳騁沙場,你是否嗅到血腥與銅銹味下散發著“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豪邁與醇香,那是一種特有的熱情,炙熱的炭火與滑膩的油脂相融合,充實了壯士的胃、振奮了他們的心。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是何等的醇香誘得太白願捨棄鐘鼓饌玉來取一杯美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是何等的佳飲能海涵孟德這山海之愁。酒是悲壯的輓歌,是延納愁恨的良品。它以簡單的五穀為原料,歷經發酵的艱難與辛酸,最終獲得了與原物截然不同的新的滋味:或綿長、或勁烈。或以之寄愁,或以之作氣。它的滋味正是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與豪邁。它的滋味正是曹操“山不在高,水不厭深”的廣闊胸懷。是他“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誠懇誓言。
在經卷的底端,我看到了南山下荷鋤的隱士,無比平凡的黃蠶豆是他自給自足的美食。寡淡無味的豆子在他淡泊寧靜的性情中又有怎樣的升華。在捲軸處,我看到散發弄扁舟的詩人,瘦瘦的烏篷船上正喂着一壇清白鱖魚,裊裊白煙如許,清爽的魚肉在他放蕩不羈的腳步中有着怎樣的寄託。在那篇輝煌的煙花中,我獨看到梁武帝衣食安簡,車馬不齊;在戰火紛飛、金戈鐵馬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在歌舞昇平、棄漲渭流中獨看到勾踐每日必嘗苦膽,是那種苦澀讓他記起了亡國的傷痛,立下洗刷血恥的心志。
中國的歷史上,滋味不僅是味蕾的躍動,更是心靈的感受。正是這種納天地精華的美味,勾出了文人墨客的悲歡離合之情,道出了帝王的歷經精閣治之艱。它用五穀滋養了人的生命,用五味滋養了人的靈魂。初三:梁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