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老人的步伐,從來沒有停止過,年復一年,日子總是像從指尖渡過的細紗,在不經意間悄然滑落。當人們靜下心來,細細的回想在這看似漫長卻如白駒過隙的幾十年中發生的變化,必然會有很多的感悟。
常聽長輩們感慨,感慨我們的生活有了質的飛躍,人們的生活富足了,社會也進步了,可是,這僅僅是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眾多利弊結果中的曇花一現。人們不能只沉溺於安逸之中,因為經濟的發展也犧牲了環境,幾十年的時間,就使大地變了模樣。
它,一個美麗的城市,石材業在全國也打着響噹噹的名號,可是,在這輝煌的背後,環境問題卻不容樂觀。
石材開發,石材運輸,石材製作,環環緊扣,但每個環節都會造成或大或小的環境問題。每次,爸爸載着我回老家,向窗外望去,兒時記憶中那雄偉的充滿生機的山脈現在被開採成了平凸凸的小山丘,山峰變得死板,木訥,就連周圍的一切也似乎失去了生機,向山望去,稜稜角角,山體被開採的橫七豎八,失去了靈氣,看了讓人頓生寒意。山上的花花木木也消失的無影無蹤,山體變成了白色,真的有一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感覺。
那條通往老家的路一邊是七零八落的山脈,一邊就是河水。與其說是河水,倒不如說是一條瀕臨乾涸的小溪。看着那若有若無的“溪水”,我也不甚心疼。因為,隨着我的成長,它也慢慢地變了模樣……
小時候,我的小手常常指着車窗外,問媽媽:“媽媽,那是什麼?”媽媽說,“那是湖啊”。不記事的我每當經過那裡幾乎都要問一遍,因為在我的印象中,那湖大得像海。時間飛逝,幾年過去了,湖這個名詞在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可是現在的“湖”卻一點也不能與兒時印象中的湖掛鈎,相差真的很遠。湖已經變成了一條河,一條被荒廢了的石頭擋住去路的河,一條已經奄奄一息的河,一條已經雜草叢生、失去了往日風采的河。現在再想看那波光粼粼的河面,再想去河裡墨魚撈蝦,再想把它誤認為海,已經成為了一種渺茫。我想,如果人們能懂得開發的同時,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那該有多好。可惜,每天,山上的開採隆隆作響,粉塵在山的周圍飄蕩,給原本清澈的天空罩上了一層污濁的薄紗,讓人看不清,摸不着,卻總在身邊,揮之不去。
小河裡的水還在靜靜的流淌着,拼盡全力的向前奔去,可它已不再清澈,不再可以被人們飲用了。我們太不懂得珍惜水,不懂得去珍惜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這使我想起了中東的人們,那裡淡水資源奇缺,人們為了僅有的一點點淡水,竟會去戰爭。而我們擁有足夠的水源,卻還要去破壞,把它弄得污濁不堪,難道,真的要等到我們也沒有足夠的水源,要去爭奪的時候才醒悟嗎?
迄今為止,我們人類還未在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發現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活上不可缺乏之物質、人體組織中水份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其他動物或植物其體內的水份也佔百分之五以上,可見水是維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質。現在,由於石材生產而排出的污水嚴重的污染了城鎮的河流。面對嚴峻的缺水、水污染問題,我們應積極行動起來,珍惜每一滴水,採取節水技術、防治水污染、植樹造林等多種措施,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記得梅水溪曾經說過,沒有自然,便沒有人類,這是世界一大樸素的真理。
可是如果我們仍然不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去發展經濟,那麼大自然必然會給我們帶來更嚴厲的警告。
所以,不能先開發、后治理,必須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單單靠個人是無法達到預計目的的,也必須依靠群眾的力量來保護環境。
讓我們的城市重新煥發光彩,讓我們的變遷不再以失去美麗為代價!
雙語實驗學校9年級 姚雨欣
本文系本站用戶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