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是一片樂土。
天晴得像一張藍紙,幾片薄薄的白雲,像被陽光曬化了似的,隨風緩緩浮遊着。山上全是野花。這山並不是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它安安靜靜,像記憶里的一篇古典恬靜的散文,像躲在僻靜閨房裡的纖纖少女。
我仰天長嘆:“這是哪兒?”
蒼天中一束聲音穿過像絲綢一樣的雲朵:“孩子,此乃文學之歸宿。”
哦,文學,就是那個蒹葭蒼蒼之中的少女,瀟湘樓中的神秘佳人,參差荇菜中的伊人。她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一眸一笑間透露的優雅直癢進我的心窩。
於是,我在四季的輪迴里,歲月的車轍中尋覓她的足跡。
文學是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我們從德國人筆中讀到了剛毅,從法國人筆中讀到了浪漫,從韓國人筆中讀到了唯美,從中國人筆中讀到了仁與博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一種精神的永恆。
找到了,文學在每一個古老的國度里,愛琴海有她的笑聲,巴特農神廟有她的足跡……
文學是真實的。跟着余秋雨先生走完苦旅時,我才發現,竟有人為了幾個銅板賣掉了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王道士成了中華民族的罪人,莫高窟成了中國永遠的痛。這樣的歷史很容易忘記,就像人們很容易忘記兩個強盜在圓明園中所做的事,但是文學記住了。她告訴人們輝煌的背後總有辛酸,痛苦的過去曾是繁華。
找到了,文學在時光的縫隙中,歲月的轉彎處,年華的風塵里……
文學,在歷史的車輪下被寵幸千萬次,也被輾扎了千萬次。康乾盛世的一道聖旨將文人打入了監獄,始皇帝更是天下一,焚書盡。書是沒了,人也死了,焚書坑儒,卻也無法阻止儒學貫穿後代,無法扼殺文學對文化的傳承!君王們想得到的卻怎麼也難以到手,最終得到的卻是“暴君”之名。
找到了,文學在春秋交際的石板上落淚,而後又在夏冬的獨木橋上露出勝利的微笑。
太陽下山了。黃昏,用着它輕捷的步子,悄悄地,從山的那邊垂下。山上的小花在視野中一點點的消失。暮色越發濃了,慢慢,天空像烏鴉一樣的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