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追求理想作為人生的精神支柱。
如陶淵明,他追求的是一個沒有戰爭,自力耕生的美好社會理想;如周敦頤,他追求的是一個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人格理想......
我們——新世紀的少年,也應有自己美好的理想:
我小時候的理想就是買一個放大鏡,因為小時候第一次看到這放大鏡能把物體放大,心裡便覺得新鮮,稀奇,想要去了解它。 但隨着年齡慢慢長大從這個“小”理想變成了現在的“中”理想:就是希望不用寫作業;因為,老師每天都要布置那麼多的作業,讓我每天都無法出去玩。因為想出去玩,所以,便種下了這個理想。
再慢慢的,玩又有了“大”理想:就是想要一輛屬於自己的自行車;因為每次看到別人騎着自行車,迎着風“逆流而上”心裡便覺得非常羨慕。如果我也有一輛,那該多好啊。
而現在我希望成為一位救死扶傷的醫生;因為我每次看新聞時,我都會看到什麼地區又有什麼人受傷,又是受什麼傷。每當我看見這樣的偷偷地告訴自己並下定了決心——醫生,我要做一名醫生,去幫助,救治他們。
而現在當個醫生的理想,也成為我的人生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