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一萬古蒼松的印記,來警示自我的堅強;望一凌駕青雲的竹影,來嵌入自我的品行;續一段大地正濃的梅香,來芬芳我的情操。
我自幼酷愛歷史文學,於書中所見的壯烈人物甚是不少。然而,真正唯我所愛的卻只有文天祥、屈原和陶淵明。我已不能記住是從何時喜歡他們了,只是覺得他們的人生很精彩,自然,我認為自己的人生也該和他們一樣。
那年冬天,我去觀覽文天祥紀念館,所感甚多,令我至今不能忘卻。進入正殿的階梯旁邊,有幾株令人醒目的松。它們並不太高大,並不能與黃山松媲美,更不可能驚天攝地。可是看了就有一種正氣浩蕩的感覺,令人無法回頭。我仔細觀摩着它們,它們的高度隨着階梯的上升而升高,錯落有致。它們雖然身材並不顯高大,卻比經過它們面前的人們,腰更直,首更昂。看到正殿的匾額“正氣堂”,又想起剛才幾棵松的模樣,我不禁回憶起了這段歷史。
當年南宋就快滅亡,文天祥為了宋朝的繁衍,趙氏的長存,起兵勤王。明知已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但是,他卻說:“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以死報國。”那時朝廷中的官員大部分已經不知所蹤,剩餘的又分做兩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戰。兩派鬧得不可開交。就連當時的皇帝和太后都願意投降,保全性命。他們都低頭了!第一次看這個故事時,本以為文天祥會順應大勢,一起投降,然而,他卻依然率軍抗擊。畢竟已是窮途末路,他失敗了。元朝皇帝許以高官厚祿,文天祥不拜元朝皇帝,不做元朝官員,他隨時都在反抗。武力已盡,就用文力。他作《過零丁洋》《正氣歌》言明心志。我最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話。我敬佩文天祥的豪情壯志,也想有和他一樣的人生。驀然再回首,階梯邊的松依然屹立着,不過,我感覺到它們有更重要的意義。觀史海,有多少壯烈之士,歷史的道路,朝代的更替是用骨骸鋪建的。文天祥只不過是一粒微小的石子,只因他有令人蕩氣迴腸的豪情壯志。他用生命謳歌了松代言的國魂,使我們熱血澎湃的“戰之國魂”。
我依然喜愛閱讀屈原的《離騷》,既不失浪漫,亦不乏抒情。“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浪漫抒情,宛如天成,不乏理想,慷慨以歌。楚國懷襄二王昏庸無能,依然在國家存亡之際,屈原魂斷滾滾汨羅江。沒有人逼他,他是自願的。他固有一身浪漫思想,絕世才華又奈何?他空有愛國之志,卻無兵馬,不能為國馳騁,雖處政壇,卻屢遭排擠,物是人非。屈原,只能夠作辭,他以清秀的文學情操開創了浪漫的楚辭先河。他,已經言明了他的愛國之情。我記得自己以前瀏覽國文美圖,曾見過蜀南竹海,又不禁回憶起當年遊覽此地。每當走過叮咚溪水,耳中是清脆的聲音,林中之風輕輕地飛過,揚起了竹的鬚眉,沙沙作響。現在細細想想,彷彿是屈原,我尊敬的人的靈魂,在千萬年後化作清風,依然在我耳邊呢喃。噢,對了,我聽到了,聽到了《離騷》,弦外不乏《天問》。確實,當年的屈原,他是亡國之際的一棵頂天立地的竹,他不能改變眼前大地的毀滅,只能帶着永世不濁的情操和思想,永遠沉入江水,看着它,笑着它。後人遊歷時,再在耳邊絮語。他的離去,沒有使更多的人喪失了生命,這依然是中華民族所崇敬的精神,依然是偉大的國魂,“和之國魂”。
雖然文天祥和屈原,一位是戰死而言愛國之志,一位是犧牲自我而寫愛國之情,令人敬佩。可是,我所崇敬的陶淵明,一位偉大的詩人,卻有着不同的方式言明心志。
我自認為桃花是一種代言者青春、美麗的花兒,將朝陽之氣含蓄的透在粉紅的花瓣里。菊花亦然是一種超凡脫俗、聖賢隱士般的花兒。陶淵明愛菊,卻能執筆寫“桃花的事兒”,不過,我更認為他有着梅花的傲骨和氣節。讀書知,東晉孝武帝時期,已經是晉朝的末期了,自然政治渾濁,世風日下。陶淵明,他雖曾為官,但不會武功,自然不可為沙場建功,論文,亦受排擠。他不願意妥協,他實實在在成為一個農民,這是對腐朽的晉王朝最大的諷刺。我每每閱讀他的詩文,總是有歸隱田園、男耕女織的夢想,就算是離開現在生活的社會主義社會。我愛大自然,經常幻想着,如果在古代,我是一個像陶淵明一樣的人該多好。去年,我參拜廬山的陶淵明墓,見他所作詩,甚是悠然。親人們都希望我能回家后寫篇文章,可是我已覺得“心中有感書不得,陶潛題詩在上頭”。我在乘車返鄉的路途中,曾睹一片片的梅花,畢竟不是梅花盛開的季節,所以並沒見着壯闊的梅花景。我思量着,梅花代言着傲骨、富麗而不妖嬈。我想到了陶淵明,或許他家道中落,經濟困難,可是卻又有一筆豐富的精神食糧,文筆清秀卻不顯妖媚,“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每每讀到此句,則心曠神怡,不能自已。他看不慣晉末的歪風邪氣,於是隱居,與青山常伴,白水相依,我相信,這是他對當時朝廷的最大諷刺,而諷刺的背後,就是他愛自己的祖國了吧?我佇立在這片梅花林,雖然現在花無齊放之樂,也沒有花香纏綿,我卻看到了風雪中,隱隱約約的遠處的那株梅花,蒼茫的風雪,尤見虯枝崢嶸的熾烈的紅,它給人一種心窩的溫暖,這是不關乎體溫的溫暖,是催人奮發而又清新俏麗的那株梅花。陶淵明的愛國之情,盡隱於他對祖國的諷刺,這種隱士的愛國情意,我稱為國魂,它不同於文天祥和屈原,因為它是“隱之國魂”。
書此長篇,心中又有了渾然而生的愛國情,這是一種十分平靜的心情,是灘幽寂而不容打破的水鏡,既有熱血的澎湃,又有以死言志的決心,也不乏與世隔絕的超然脫俗,我想,對祖國的愛,有了更深的見解了吧。松竹梅,三君子,文屈陶,三聖賢,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靈魂,這種靈魂將常伴我左右,讓我蘊含著松竹梅的品質,讓我謳歌着百千年前的歷史,給予我一個現代人的啟示。此刻,烙一萬古蒼松的印記,來升華自己的熱血;眺一凌駕青雲的竹影,來升華自己的決心;舞一段大地正濃的梅香,來升華自己的思想。我要松竹梅的國魂,來凈化自己的靈魂,讓人生更有意義!
成都雙流中學實驗學校初二:劉力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