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確定要認輸嗎?——讀《少年小樹之歌》有感1600字
“夢想着登上高峰,可在向前的“旅途”上遇到了坎坷與挫折,就無奈地聽從命運的安排,選擇放棄嗎?曾想過已自己盡全力了嗎?究竟該何去何從呢?”——題記
我的書籍期中一本名為“少年小樹之歌”,這本書是由一位美國印地安血統作家佛瑞斯特·卡特所編製的一本書,他主要是在描寫一位小男孩-小樹,主人公小樹是一個印第安男孩,5歲時父母雙亡,於是跟着爺爺奶奶生活。重點講述了小樹和爺爺奶奶在美國東部查拉幾山區生活的一年中所發生的各種有趣而不乏神秘和驚險的故事。
使我深深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一百七十多千字里的一行字“在認輸的時候,最好先確定自己有沒有盡全力”這句話也許就應了介紹里說的:“《少年小樹之歌》充滿細膩的細想和耐人尋味的道理,訴說的是人類心靈的故事,它真是地揭露了靈魂之中最深刻的含義!”一句簡短的話語卻蘊育着非凡的哲理。閱讀這行字,我用最真實的心來面對此話,腦海中立即湧現出一個畫面,其它生活的點點滴滴此時只是一張黑白照片,一張想丟棄的黑白照片,無需去回憶,更無需讓它變成沙漏般的回憶,出現在腦海里。
腦海中清清淅淅的畫面:記得是在一次數學模擬考試中,原本不知世界有多大的我,胸有成竹地做試卷,一分、二分、三分……地過去了,臨近收卷只有十五分鐘,而我只有一題沒做,這時心裡暗暗竊喜:十五分夠足了我做一題,說不定還有剩餘的時間來玩。只聽見教室里時鐘“嘀嗒”“嘀嗒”地響,而我算了一次又一次,一張草稿紙一張草稿紙地用,寫得手都麻了。這時我跟試卷賭氣:哼!你說你不跑別的學校去,偏偏跑來我們學校讓我們做,我見過難的就是沒見過像你這般難的。哼!不做了!就這樣等着時光流逝,讓時光老人在我面前飄過來飄過去,我始終對那道“難題”與“時光老人”置之不理;就這樣等着下課鈴敲響,等待着收試卷。終於如願以償了,鐘聲終於敲響了。那次的成績並不怎麼理想,因為最後一題分數較高,都被扣慘了。當老師講解那道題,我突然感到那題也沒那麼難啊,可為什麼……!現在想想,再想想“在認輸的時候,最好先確定自己有沒有盡全力”這句話,它讓我找回以前失敗的原因,做了自我檢討,因為自己沒有盡全力在解題,真想時光如同沙漏般可以返回到那時那刻,我一定不向試卷低頭,更不認輸於它,我一定盡自己的全力去拿到解開難題答案的“金鑰匙”。
在大自然中有比人更堅強的,做事不認輸的植物,那就是長在岩石中的蒼松。儘管生長地方環境“惡劣”,松樹也不屈服於岩石,它也曾想過要放棄,但它知道這自己沒有竭盡全力,一天,——兩天,——三天地努力直至用盡全力,衝破了岩石的阻擋,看到了雨過天晴的彩虹,黑夜銀河裡的繁星,地球上生活的人類……
做事情竭盡全力不服輸,也許正是小樹為人處事的辦法,也是小樹所具有的獨特品質!
在事實生活中,有的人輸得心服口服,而有的人得要輸的結果,卻非常後悔,用“在認輸的時候,最好先確定自己有沒有盡全力”這句話來解釋就是輸也要輸得心服口服,當你盡全力在做事情,即便輸了,你也沒有半句怨言,因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自己的確不懂啊。相反:沒有盡全力做事情,就判定自己不懂,過候才覺得自己理應會的,因此十分懊悔。
不在最後關頭絕不認輸,我們有理由相信自己能做好,因為我們努力!我們絕不認輸,絕不低頭,因為竭盡全力,困難已不算什麼!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不想做的事!
如果堅強的品質能化成昔日里太陽的餘光,讓大地上的萬物都能感受得到堅強那龐大的力量,那該多好啊!
如果中國人不輕易放棄,在認輸的時候,確定自己有沒有盡全力的品質,那麼我們炎黃子孫就會是最強大的,我們會闖出一片屬於我們自己的天空!
你確定要認輸嗎?在認輸的時候,最好先確定自己有沒有盡全力,如果竭盡全力生活中的無數事情我們都做得來!相信自己,不要輕易向失敗低頭。
石獅七中初一:謝培鈴
2、少年小樹之歌作文400字
貝基是個寧靜的老人
居住在深山,有着一片小樹林
春天給它們以關懷,秋天則把它們砍伐
在老人的樹林里,生長着一棵小樹
它才出生不久,但現在已基本長大
特別是它的心靈,多麼美妙,
很快,他發現,不遠處有一棵樹
那是一位少女,美麗的少女
樹林里有很多這樣的樹,但她和她們是 不一樣的
在他的眼裡,她像天使一樣重要
於是,他常常望着她, 陷入美好的憧憬
漸漸地,他只想做一個守望者
就那麼守護着她,並在心裡為她歌唱
這樣的每一天,他都是快樂的
但是,他也開始擔心了
因為秋天來了,老人會不會把他伐掉呢?
他希望不是這樣,
但有一天,他擔心的終於來了
那老人抗着斧子來到了他的身邊
搓了搓手,便掄起了鋒利的斧子
他無聲地數着那劇烈的疼痛
但最後,他鎮定了,唱出了一個由衷的聲音
---那是他常為她唱的讚歌
就那麼輕輕地一下,他就在自己的歌聲中倒下了
倒下了, 倒在她的腳邊
張開的嘴角還停留在剛才的歌聲上
在老人將他拖走的時候
一片樹葉從枝頭落下來
他是自己掉下來的
他走了,他卻留了下來
留下來, 也同樣站在了她的腳跟前
對着她,唱着他沒有唱完的那支歌
3、隨自己的意願度人生——讀《少年小樹之歌》有感700字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在暑假裡預習下一冊語文書時忽然就學到了那麼一句。當時心裡就想:願無違,現在哪個人不是違着心過日子呢,就比如我們這些學生,不就是在違着心過日子么?陶淵明說的太不實際,簡直就是烏托邦。
暑假裡老師要求我們寫讀後感,於是我就向同學借了一本《少年小樹之歌》。剛開始看,就入迷了。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開起了我封閉已久的嚮往大自然的心。現在,就讓我再回憶一遍這個故事。
小樹的爸媽在小樹五歲時相繼離開,於是小樹就跟了爺爺奶奶一起在山裡生活。小樹的幸福生活在此開始了。山裡有許多可愛的小動物以及許多神奇的植物。小樹和爺爺一起釀酒,一起去城裡採購,一起去教堂做禮拜,冬天一起圍着火爐學習,還有許多事,都給小樹的童年抹上了絢麗的色彩。小樹的爺爺是一個極富個性的人,他敢愛敢恨,從來不會做自己違心的事。他對政客有很大的看法,但他十分熱愛自己的“祖國”——即使她已不復存在。他熱愛大山,熱愛這個給予他們吃穿的大自然,他還熱愛自己的釀酒事業——所以他從不會釀造出劣質的酒。他是個令人敬佩的老頭兒,即使在人生的盡頭,也能樂觀的說:“相信我的來生會更好。”
我覺得小樹和他的爺爺奶奶最令人羨慕的就是他們的自由和隨心吧,還有他們能與山交流。這都是我們所不敢想的。我的一位老師就曾給我們講過,她說她老了的時候,她會選擇一座山,在山上建一座小茅屋,門前種些花草,清閑的過日子。也許是受她的影響吧,我也曾想做一個隱士,居住在山中,沒有壓迫和剝削,只有自由和快樂,但那畢竟是不可能的。雖然如此,但不違背自己的心意,依舊可以過得很快樂。
按照自己的意願過日子,在我看來算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了。我真想與小樹拉起手,共同唱起我們的歌。
南馬鎮中初一:陳逸
4、讀《少年小樹之歌》有感1000字
愛,無處不在,它充滿着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愛,觸手可及,在你身邊縈繞着愛;愛,簡簡單單,只要你懂得給予……
我一遍遍地閱讀着《少年小樹之歌》,我的眼淚一滴滴地肆意流淌着,我的心一次次地被感動……
主人公小樹是一個印度安男孩,5歲時父母雙亡,他跟隨着爺爺奶奶在山區生活了一年,這一年裡,發生了各種有趣、神秘和驚險的故事。小樹向爺爺學會了釀威士忌酒,帶領獵狗與狐狸鬥鬥勇,碰上壞人懂得機智應對,遇上毒蛇時的危險……到失去了獵狗,爺爺去世時的悲傷,奶奶走後的痛苦……失去最後一個朋友——憂鬱男孩時的傷心。
在小樹的印象里,爺爺奶奶是和藹可親的人,在小樹父母雙亡以後,細心的呵護着小樹着,他們要去小樹一星期記一個單詞,不會太多。但是常讓小樹去親近大自然,讓他觀察獵狗在追史利克時的有趣。告訴他什麼植物可以做成什麼藥材,什麼植物可以用來吃。爺爺還教他釀威士忌酒,並且告訴他要保護蒸餾場,小樹也為此和壞人鬥智斗勇,並且保護了蒸餾場,但小狗林格卻不幸的死去了。在大自然懷裡,小樹深深地感到爺爺奶奶對他的愛,深深的感受到了山谷里的和諧,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小樹也非常喜歡爺爺奶奶。他認為,是爺爺奶奶在小樹最傷心是給了他溫暖,是爺爺奶奶給予了他父母般的親情,是爺爺奶奶教會了他做人的道理……
讀完了這本書,我陷入了沉思,“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句歌唱得好,在我們和家人之間,不就存在着一種濃濃的、看不見的親情嗎?有時候一個動作就能表達你內心的感情:為父親遞上一杯茶,為母親錘錘背,揉揉肩。對哥哥說句“辛苦了”,幫姐姐提提學習資料……在大街上,對報以你一個微笑的人報以他一個更溫暖的微笑;對不小心踩到自己的腳的人說句沒關係……
記得我去參加課外興趣記者班,記者班組織到孤兒院去採訪。我懷着好奇的心踏進了孤兒院,當看到了這群可愛又可憐的孩子,我不但沒有幫助他們,還懼怕於他們,認為他們會做出不平常的舉動。都不敢與他們接觸,而看到一個軟骨小孩是我有“倉皇逃跑”,因為當時的我認為那些小朋友異常恐怖,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可笑啊!
《少年小樹之歌》是我前進道路上的指明燈,它教會我應多給世人一些溫暖,愛才會充滿人間,世間才會和諧……
讓我們奏響愛與和諧的樂章吧,讓愛充滿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譜寫一首愛與和諧的篇章吧!
石獅市第三實驗小學五年級:李芷儀
5、學會分享,學會善待--讀《少年小樹之歌》有感900字
今天,爸爸帶回一本《少年小樹之歌》。起初我對它並不感興趣,只是出於好奇,便試着讀下去。不想我越讀越入迷,最後竟一氣呵成,一次性把它讀完。
書中的主人公小樹在5歲時父母雙亡,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美國東部美麗的查拉幾山區中。在這裡,發生了許多有趣又不乏神秘的故事,小樹在這一年裡也學會了很多:有技巧,有語言,還有許多哲理。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沉浸在書中的情節不能自拔。當小樹傷心時,我也陪着他哭泣;當小樹高興時,我也會情不自禁地笑。當我看見那些所謂的“執法人”為了把小樹扔進孤兒院而捏造了一堆違背事實的理由時,我恨得咬牙切齒,巴不得把那幾個做作之人痛打一頓;當我看到小樹被爺爺從孤兒院中接走時,我又開始歡呼雀躍,好像被接回去的不是小樹而是我;當我看到小樹他們與森林中的生靈們和睦相處,只是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打獵而並不像那些“衣冠楚楚”的紳士們把狩獵當成一種樂趣時,我又感到了那種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當你發現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給任何你遇見的人,這樣,美好的事物才能在這個世界自由地散播開來。”小樹奶奶的話讓我感受頗多。分享?什麼是分享?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想到的是“防人之心不可無”。有本好書,借了怕人不還;得到了快樂,卻藏着掖着怕人知道;收穫了辛勤勞動得到的果實,又抱着“你一點活兒也沒幹,現在才跑來吃現成”的想法而拒絕與朋友分享……從這一點上看,我們比18世紀的印第安人還不如。
“不把狩獵當成樂趣”是小樹一家的另一個風格。他們善待林中的小動物,遵循一切生態規則。他們不會因老鷹捕捉鵪鶉而殺老鷹,也不因田鼠毀壞莊稼而替貓頭鷹“工作”。甚至為了生存不得不去抓火雞時,也不忍心把獵物全部帶走,而是僅僅留下三隻用來充饑,把其他的全部放走。而現在,許多人把養小動物當作是一種樂趣,剛買來時特別興奮,可不久就對它們不聞不問,有的甚至連餵食都不願意幹了,讓它們自生自滅,活活餓死。這,又與小樹他們“與一切和平共處”的行為大不相同。與之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殘忍?是不是更得向小樹一家學習呢?
學會分享,因為那是一切快樂的源泉;學會善待,因為那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
(指導老師 庄鳳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