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被影評人挑刺了。
馮小剛出來說話了。
馮小剛被質疑了。
馮小剛出來說話了。
既然大家對馮導如此的親睞,話題就從馮導開始說吧。馮導作為內地導演界的大亨,其在內地影視界的豐功偉績,我就不必在此贅述了。只說說他的兩句話,面對影評人挑刺,他說:“《一聲嘆息》突破了婚外戀題材禁區;《天下無賊》突破了賊不能當角的禁區;《集結號》突破了戰爭對人性描寫的禁區;《一九四二》突破對民族歷史的解讀;《私人訂製》突破對權力的諷刺.我盡了一個導演對中國電影的責任,無論創作還是市場.自視甚高的影評人,我如果是一個笑話,你們是什麼 ”執掌馬年春晚,面對期盼和質疑,他說:我對春晚的改變,遠不及春晚對我的改變。
讀這兩句話的時候,我能想象到他是多麼誠懇的態度,至少可以做到問心無愧。馮導作為經驗豐富的導演,其作品必定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影評人的挑刺,是很正常的。自古藝術鑒賞,總會有那麼一幫人專門來挑刺的,我稱他們為“挑刺派”。不可否定,他們對瑕疵的挑剔,為後世的文學、藝術創造提供了參考,這個學派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藝術的塑造上功不可沒。作品和人一樣,沒有十全十美的,就拿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講,王羲之運筆行雲流水,筆法飄逸,世人紛紛臨摹效仿,殊不知,因醉酒筆誤,塗抹好幾處,不過不傷大雅。關鍵是看欣賞者,點評者抱着的是一種什麼心態,是對藝術的精益求精,還是另有別的原因。但願也能像馮導一樣,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吧。
中國影視界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我們目前正隨着政策的開放性,處於嘗試打破一些禁錮的階段,例如“性”、“權利”、“正確的歷史認知”等等。可以說,在這個階段,中國的影迷是不成熟的,跟風現象很嚴重,鋪天蓋地的宣傳嚴重干擾者他們的價值判斷。中國有句俗語“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很多人都在看熱鬧,很少有人去剖析影視所要向世人傳達的思想。反過來,刺痛一下我們的電影界,又有多少創作的影視作品值得人們去剖析?這是影視藝術創造者最大的悲哀,也是影視創造者該挖掘的藝術方向。
影視演繹的無非就是生活,在生活中貫穿的無非是愛情、親情、友情,對世情的認知。有個電影人曾經說過“熒屏”上的是個“偽相世界”。熒屏上,他們活在偽相的世界討論了各種關於人生的問題。現實中,我們和他們一樣,掙扎在零零碎碎的瑣事中。你會質疑,他們演的不都是生活中的事情嗎?沒錯,“藝術來源於生活,”沒有生活做根的藝術,是沒有歸宿的。然而經過作家、編劇、導演加以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應用,“藝術卻又高於生活。”藝術生活就變成了偽相生活,兩者相互投影,卻無法完全重合。那個無法重合的空間,應該就是留給我們反思、對照的空間,站在藝術的高度,亦或精神的高度,去反思我們當下的掙扎,尋求脫離的途徑。可伶的是,我們卻一直在模仿,逐漸的忘記了偽相與真實之間無法跨越的距離,看着別人演繹的故事,悔恨着自己當下的生活。
時下,作為影視傳播的公共媒體和公眾人物,有的媒體和公眾人物也應該去反思自己,我們在給大眾傳播什麼,是娛樂,是知識,是思想,還是社會風氣?我想你們在賺足人氣、賺足銀子之前,真的應該想想你們理應承擔相應的道義吧?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時下的奢華、浮躁的社會風氣,你們責無旁貸。
公共媒體,作為一個大眾了解社會、獲取信息的窗口;公眾人物,作為一個時代、一片領域的標杆,我想你們應該成為一個精神的引領者吧。環眼四海,目視八方,內憂外患,民族要復興,國家要強大,離不開你們樹起的時代符號。這個飽經滄桑的民族,太需要精神的引領了,政策給了你們空間,人民給了你們舞台,莫演“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拜託了。
精神引領着時代 標籤:會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