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雜文>祭祖雜談

祭祖雜談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每年春節,全國各地都有祭祖的風俗。形式雖不盡相同,但其核心都體現了中華民族飲水思源、不忘根本的美德。

  我們家鄉的祭祖活動,從我記事到現在,大體經歷了由“大集體”(全村同姓宗族統一行動)到“小集體”(近支的本院範圍內行動)到“單幹”(自己家單獨搞)的過程。反映了時代進步,人們家族觀念淡化,祭祖活動革新,歷史潮流的必然。

  曾記得解放初期,我村還保留着家廟。我們劉家家廟位於村內後街東頭路南,起脊的瓦房,寬敞的大院,甚是氣魄。廟內供奉始祖爺的牌位,代代去世的各門各院的先輩名字都上了家譜。每年春節,全村劉姓男子帶上各自的供品彙集而來,在族長的率領下磕頭祭祖,場面異常熱鬧。至今我還依稀記得族長的模樣。他叫劉大茂,住在村子東頭,當時有80多歲,白山羊鬍須,腦後留一綹頭髮,梳成小辮子,手拄拐杖,手指甲長得打了好幾卷,足有二三寸,上身穿件小馬褂,活像電影電視中清朝的遺老。因輩份最高,被稱為我們劉姓的活祖宗。平時在大街上,孩子們遠遠看見他走過來,調皮的其他姓氏的孩子就故意和劉姓的孩子打架罵祖宗,氣得他舉起拐杖大聲呵斥,孩子們就鬨笑而散。

  後來家廟土地歸公,成了村公所(即現在的村委會)的辦公的地方,每年的祭祖活動就改為近支的各個院分散行動了。我們院的祭祖每年都是在我家西院進行。臘月三十,爺爺就把本院的家譜掛在屋裡正面牆上,本院各家老少分別來上供敬祖。三十的肉菜,初一的餃子,將供桌擺得滿滿當當,一直供奉到正月十六才撤下來。每天香煙繚繞,使年少的我一進屋就感到十分神秘和敬畏。這種場景一直延續到五十年代末期。

  後來隨着歷次政治運動,特別是到了六十年代階級鬥爭為綱,破四舊,親不親階級分,祭祖活動再也不敢公開搞了。但人們敬祖的美德並沒改變,紀念先人的方式改為一家一戶大年初一上墳祭祀。供上過年的餃子,燃放一掛鞭炮,表示兒孫對先人的心意。

  祭祖方式的演變,淡化了人們的宗族觀念,記載着家族生命延續的家譜也不知流落到哪裡了。

  2001年的冬天,我的兒子結婚,回鄉宴請親朋,認祖歸宗,得到一個重大發現。原來失落幾十年的我院家譜被我三叔珍藏着。有幸重睹這一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為其歷經幾十年風雨和劫難而未毀滅慶幸萬分。看着家譜上代代先輩的名諱,想起童年時唱的民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勾起了我尋根問祖的考證興趣。

  始祖爺何年何故攜家遷徙而來,其原因聽老人講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燕王掃碑(北)。碑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南京城修建的功德碑。朱死後,由他的孫子朱允忟繼位(即建文帝),招致建文帝的叔父燕王朱棣的不服,借口“靖難”(清君側的意思),從燕京(即北京)興兵向南討伐,一路燒殺搶掠,致使河北、山東、河南一帶“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1403年,燕王攻克南京后,建文帝被火燒死,朱棣便做了皇帝(即永樂皇帝),后將國都改在北京。為恢復生產,明朝下令從山西人稠地窄之地向河北、山東、河南移民,開荒種田,發展農業。

  另一種傳說是永樂二年,河北、山東一帶發生特大洪水,千里沃野成了一片澤國,殍浮遍地,水退之後,這一帶成了無人區。於是,明朝頒令由山西向這裡進行大規模的移民。

  以上只是傳說。據洪洞縣誌記載,實際上的移民行動是從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坐了大明天下開始的。驅除韃虜(元朝)的幾十年戰亂和災荒,作為主戰場的河北、山東一帶居民大為減少,到處是一片荒涼凄慘的景象。明朝為恢復、發展生產,鞏固政權,從洪武初年到永樂年間,就不斷地從人口稠密的山西往這裡遷民。洪洞縣大槐樹處就是明政府辦理遷民手續的地方。山西各縣的百姓,被聚集在大槐樹下派發外地。至於我們始祖爺是哪一年由哪裡攜兒帶女背井離鄉移民到我現在的家鄉的,經查,永樂15年(1418年)5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詣闕上言:“本處地饒且窄,歲屢不登,衣食不給,乞分丁於北京、廣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宮等寬閑之處,占籍為民,撥田耕種,從之,仍免田租一年。”由此,本人認為始祖爺應是在1418年以後舉家遷徙來的,至今已有500多年了。始祖爺的原藉應在山西的平陽、大同、蔚州、廣靈一帶。

  500多年的歷史,20多代的繁衍,劉姓在我故鄉河北冀州謝家莊成了千餘人的大家族。我按譜序排在第16代。

  關於洪洞縣大槐樹老鸛窩還有不少傳說。一是移民後裔的腳小趾甲生理特徵都是兩半的。據說當時被遷的人們窮家難捨,官兵強迫人們登記造冊后,以防人們逃跑,強迫被遷的男女老少脫鞋用刀在每隻腳小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現在我們腳小趾甲都是復性,據說就是砍了一刀的緣故。二是官兵在押運過程中,為防人們逃跑,把他們反綁起來,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上路。人們一步三回頭,大人望着大槐樹對小孩子叮嚀:“記住這棵大槐樹,記住槐樹上有個老鸛窩,這就是我們的故鄉。”以至現在人們不管是何姓氏,都把洪洞縣大槐樹、老鸛窩當作自己始祖爺的原藉。

  由於手臂長時間被反捆着,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大多喜歡背着手走路,現在農村中常見這種倒背着手走路習慣的人。三是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路上經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示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由祭祖扯到了尋根,其實祭祖也罷、尋根也罷,都是做給活人看的,目的都在教育子孫要秉承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美德,不忘爹娘和祖宗。記得我的母親是一位無神論者,她生前就說過,人死如燈滅。人去世后,後人如何祭祀,死去的人也是享受不到的。但作為對先人的敬重,對後人的教育,祭祖的活動還是不能丟掉的,根還是不能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