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雲南“錦秀茶祖”樹齡的質疑
傅伯勇
據傳,位於雲南鳳慶的“錦秀茶祖”古茶樹,根部周長5.8米,樹高10.6米,樹榦直徑1.84米,樹齡高達3200年,是目前地球上發現的最粗大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樹,堪稱“世界茶王之母”。 而得出這一推斷的,是1982年北京市農展館館長王廣志先生,他是以同位素方法,推斷其樹齡超過3200年;後來,廣州中山大學植物學博士葉創新亦對其進行研究,結論一致;2004年初,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林治博士及日本農學博士大森正司對其測定,亦認為其年齡在3200年至3500年之間。
如此這般權威人士這樣認為,看來似乎是鐵板定釘了。但我想,那棵樹可能的確很古老,而要說有3200年,我不得不質疑。現在,測定樹齡的方法無外乎幾種:一是碳14測定法,二是年輪測算法,三是CT掃描法,四是文獻查證法。下面,我分別用這四種方法對“錦秀茶祖”古茶樹樹齡質疑。
一是碳14測定法。在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種同位素,即穩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14C的半衰期為5730年。碳—14年代測定法,就是根據碳—14衰變的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分為常規碳—14測年法和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法兩種。這一原理通常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生物活着時通過呼吸來補充碳—14,而當某種植物或動物死亡后,其體內的碳—14就開始衰變,但穩定同位素碳—12的含量不會變。在已知碳—14衰變速度的前提下,可以通過測量樣品中的碳—14衰變的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年代。由此可見,一是,抽取樣品的前提是,這棵茶樹已經死亡,但是,事實卻是這棵茶樹依然還活着,是從哪裡抽取的樣品?二是,這棵茶樹既然還活着,碳—14就沒有開始衰變,而在活着的茶樹上,抽取樣品,測出的數據準確嗎?三是,或許是在這棵茶樹的枯枝上抽取的樣品,但是,這枯枝是完全死亡呢還是部分死亡,如果是部分死亡,測算出來的數據又準確嗎?如果是完全死亡,年輪較近的嫩枝與年輪古老的主幹的碳—14是不是完全相同?四是,如果是從樹榦打孔取樣,又是取哪裡的樣品相對準確?或者如願地取到樣品沒有?這些都不值得質疑嗎?
二是年輪測算法。樹木在一年中,不同季節的深淺結合起來成一圓環,這就是樹木一年所形成的木材,就是年輪。年輪圖案同氣溫、氣壓、降水量有一定的關係。以上資料,說這棵“錦秀茶祖”古茶樹,“樹榦直徑1.84米”,也就是說,半徑是0.92米。我假定,茶樹上一年與下一年的年輪線距離為0.005米,即一年長5毫米,那麼3200年,該是多少?是16米。換言之,這棵茶樹的半徑就是16米。但是,現在這棵茶樹的半徑只有0.92米,懸殊15.08米,即樹齡相差3016年,這棵樹的實際樹齡即為184年!我們再縮小,如果茶樹上一年與下一年的年輪線距離為0.0025米,即一年長2.5毫米,這棵樹的實際樹齡也只有368年!我們再縮小,如果茶樹上一年與下一年的年輪線距離為0.001米,即一年長1毫米,這棵樹的實際樹齡也只有920年!每年半徑長0.001米,已經很緩慢了,那麼3200年,又是從何而來?
三是CT掃描法。CT測齡法,就是通過三維CT掃描,然後重建得到樹榦斷面圖像,在重建前後均可對圖像進行處理以增強質量,最後通過年輪數目來判斷樹齡。這相對準確,但是對樹木傷害大。但是,那幾個專家都沒有用這樣一種儀器,對“錦秀茶祖”古茶樹進行掃描,不知道是當時還沒有這種儀器呢,還是害怕露底曝光?
四是文獻查證法。既然是3200年的古樹,至少在2000年前就是古樹,但是不知道2000年前的一些權威資料上記載沒有?既然是3200年的古樹,至少在1000年前就是古樹,但是不知道1000年前的一些權威資料上記載沒有?既然是3200年的古樹,至少在500年前就是古樹,但是不知道500年前一些權威資料上記載沒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據傳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而且都只是“據傳”。對“錦秀茶祖”古茶樹,鳳慶沒有提及過任何相關文獻佐證,不知道為什麼?而我也查閱了一些資料,也沒有記載,也不知道為什麼?
之所以產生質疑,是因為,一方面基於以上因素的考慮,另一方面也對現在的一些所謂專家學者,我不敢輕易相信。當然,我不是考古學家,也不是茶界泰斗,以上這些,也僅僅是一孔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