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沉默,最有名的話是這樣說的: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這句話是魯迅先生說的,說在大約八十年前。沉默指的是無言,不是沒有話要說,而是不想說、不敢說、不能說、不屑於說,或者是——顧不上說。
在國事日非,民族命運如雨中飄萍的年代,選擇沉默,民眾似乎只能與這片土地一起沉淪;而相反,打破沉默去抗爭,則或許還能開創出一條光明的路。沉默與否,成了妥協與反抗、麻木與覺醒的標誌。
在後來的歷史的天空下,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打破沉默者引領中國走出了內憂外患的苦境,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給出了這句話最有力的註腳。
然而,話說回來,即使是在狂飆突進的年代,沉默着的也仍然不乏其人,他們在個人狹小的空間里為了生存默默掙扎,他們因為無力反抗而選擇緘口,他們為了自己被別人視為草芥的尊嚴而失聲,或者,如同魯迅先生所言,他們自甘於麻木,自甘於在無知無識中走向毀滅。他們真的是一片虛無嗎?
二分法的邏輯正如小蔥拌豆腐的邏輯,非青即白,非此即彼,由於是非分明,所以在鼓動惶惑者作出選擇時,確實是簡捷有力的;可是它卻真的掩藏掉了很多東西。
沉默不見得全是麻木;沉默也不見得都是不可救藥,沉默者心中往往飽含着更大的激情。歷史的車輪緩緩地走過,輾出了一道又一道的虛無,生活在不同時期的當下的人們,當感覺到自己的憤怒連一片雪花都攪不起,連一片樹葉都掀不起,基至連一粒微塵都抖不起的時候,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不由自主地選擇了沉默。這是一個死亡之選嗎?這個問題只能由歷史來回答。
歷史總是嚴酷的。在嚴酷的歷史里,有人用藥物和酒精麻木自己,有人靠縱情山水來糊弄自己;這樣一來,套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那些清清醒醒選擇沉默的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勇士,因為他們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在默默之中把人世的艱辛嘗盡。
歷史的話題總是沉重的。在個人的世界里,選擇沉默有時候會是一種令人起敬的舉動。你愛一個人,卻不能再走入她的生活,這樣的時候,雖然艱難,選擇沉默卻確實是有境界的一種表現。
風清月白的夜裡,婆娑的樹蔭下面,看着遠近次第明滅的燈火,有花香盈鼻,有輕風拂面,這樣的情景里,我默然而立,且去做他個萬年之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