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優秀隨筆>有種歷史的傷懷

有種歷史的傷懷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文化的博大精深總使得自己在萬千的精神追覓中尋得一絲心靈的洗滌,虔誠地獲悉曾經社會所發成的是是非非。英國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極力倡導讀史,讀史使人明智。然則社會的各種便捷卻使得人類的精神之源越來越狹隘,在淺窪的枯井中,自以為的“盡知天下事”,若歷史重演,不知會有多少人會明白“見笑於大方之家”。

  歷史的文化積澱,足有五千年之久。即使傾盡一生去博覽群書,恐依不能知解莊子之逍遙何為自由,依不能揣測出魚玄機狠心撻死寵婢內心所涌動的情感糾結,依不能體味司馬遷忍辱負重的辛酸苦悶。世界很大,可以包攬百態仍是平靜無言地停留,世界很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既可以“天涯若比鄰”般的相近。古老的文明延續,不知曉在如何的境遇中,讓它的涵養和蘊藉漸漸地淡化在人的浮躁的心底。想深根究底地追覓那遺失在每個人心靈最震撼的一幕,讓每個人都能滿懷熱忱為歷史的洪流增添一抹彩虹。

  古詩詞,中華的文化精粹,曾經風靡的文字盛典,卻在繁華的喧囂中銷聲匿跡。亦或為了應付應試教育的考試程序,一些詩詞還能在一群孩童口中耳聞能詳,作為平時打鬧的情趣。然則,還有多少人會記得如何平仄,如何對仗,如何用韻。網絡風起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均是利用平庸粗雜的話語。若是誰運用古詩詞與人交流,似乎就變得“奇珍異獸”般受到來自四方的睥睨眼神。在文化瑰寶面前,作為中華名族的一份子,豈能不肅然起敬?沒有學會如何作詞寫詩,最好還是封筆。在淺顯地賞閱了古代文人騷客如何作詞寫詩時,神色頓時由紅變紫而又變白。內心不住涌動着失落,驚慌,惶恐。一首好詩的促成,不是學會了幾個令人覺得生僻精美的詩詞,胡亂的堆砌就可以自詡為佳作。在詩詞的構造中有許多我們需要掌握的入門要領,也正因為要領的繁瑣冗長,沒有人願意用自己空閑時間用在研究如何用詩造詞上,讓詩詞走出人們的視線。

  傳統文化習俗的延承。“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又重陽”,紀念屈原的端午等等。不能遺忘的傳統,也在漸漸地離我們遠去。不管是因為洋節更令人生氣盎然,還是無心過節,但是作為中國人是應該對於自己的東西決不能放縱地讓別人拿來炒作,為自己的國力增添一份外力而利用曾經與中國有過瓜葛,就明目張胆地挑釁。追古溯源,中國的文化精髓怎別人就一言兩語將我們遺落的作為自己追捧的對象,還樂此不疲地大肆宣揚。這是一種文化的竊取,這也是中國的悲哀。

  那些曾經的戰爭歷史,那些曾經的英雄事迹,那些曾經的邊聲角起,那些唯美讚歌。還有多少人去拾遺,還有多少人去叨念,還有多少人會聆聽。如今的有關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已經綴上了濃重的商業氣息,雖可以賺足觀眾的眼淚,但是又怎能以經典著稱,深刻地烙印在人的心口。在歷史教科書的授成,我們能學到的只是漫天星辰里微弱的一顆,還有這之外的,又有多少人會記得去捕捉。

  年歲的逝去,我們悲痛地看到一位位國學大師相繼地與世長辭,博聞強記的林語堂,祥和的季羨林,睿智的周汝昌,他們傾盡一生有為我們譯註外國經典文學,有為我們專研古籍文獻,並為我們創造了一座巨大的文化殿堂。可是殿堂還有許多需要裝飾的地方,我們還沒有欣賞到,就在遺憾中虔誠地駐足低頭。傷懷,悲慟,溢於言表。

  沒有真心領會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的變遷帶給詩人的惆悵,是我的境界未修養到家;沒能意會到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唯美意境,是我的眼界粗略;沒能感同身受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惹人憐的失落,是我的情感淺顯。對於歷史文化的相息,怎能不使人疼惜,對於歷史文化足跡被風雨沖刷淡化,怎能不使人黯然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