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歷史的聲音
歲月荏苒,物轉星移,就連不可更改的歷史,都模糊不清。但是,從那傳承千年的詩詞歌賦中,我們可以找尋到歷史的蹤影,因為它們便是歷史的聲音。 ——文﹨姍姍過客
又是秋天了,窗外的落葉紛飛,模糊想起,有一位女詞人也是在瑟瑟秋天,寫下一段人比黃花瘦,隨水而逝。不知為何,越來越愛翻看古典詩詞,彷彿那一首詩,半闕詞中所流露的就是歷史的聲音。
耳邊總是能響起千年前李夢陽慷慨激昂的陳詞:“文必漢武,詩必盛唐!”果然,真實的文字帶着真實的情感便是真實的歷史之聲。
品讀古文詩詞,它們已在千年的歲月之中凝重得只剩真情,它們是歷史的聲音。
品讀歷史的月,清清郎朗一輪圓月化為卷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飄逸且瀟洒的蘇子舉杯望月,眼神中露出惆悵,那一刻的豪邁與憂愁曾讓翻讀詩詞的我潸然落淚,他思念自己的弟弟,想念自己的親人,怎能不惆悵?杜甫作“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鄉愁亦是歷史與現實的溝通。李白詩云:“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望月感慨:古往今來,月下的晶瑩霜露到底染濕過多少遊子思鄉的夢?瑟瑟涼意,誰能說卷中月色不是歷史的聲音呢?
月色詩是愁,幾千煩惱絲,都在時間的洗滌下越發銀白,聲音越發柔軟;而那金戈鐵馬,號聲連天的戰爭詞文經過幾千年仍彷彿在壯烈聲中飄渺着一絲思鄉的離別憂愁離。它們都在傳遞歷史,都是歷史最為驕傲的兒女。
范仲淹的一首《漁家傲》,動了多少人感動的心弦。“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奔赴戰場的將士在遙遠的邊關看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斟一杯思鄉的酒,家鄉二字已是深入骨髓,刻在心上。想起他們那同樣也是望眼欲穿的新婚妻子和他們那高堂父母,更是唉聲嘆氣,七尺男兒竟是抹了一把濁淚。夫妻相別,一別永訣,或許再也做不到曾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許諾,依舊記得她“執手相看淚眼”喃道“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聯想到養育自己長大的高堂父母只由她一人照管,或許臨死也再見不着……戰爭的殘酷透過血鑄的文字化為聲音在歷史的時空中清楚釋放,衝鋒聲、啼哭聲、泣血聲……種種混雜,不忍聽聞。
唐詩宋詞,與之並列的還有文化興盛所帶來的元曲,它們三個的故事中,演繹了太多人的起落悲歡,是歷史最真實的聲音。
一首元曲《天凈沙·秋思》醉了多少人的夢,又碎了多少人的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儘管只是白描,卻詩意醉人,如泣如訴,將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海角的思鄉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透過文字如聲音般流露歷史的哀愁。
就這樣翻看着,聽着古時最無邪的相思“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默讀着古時最浪漫的情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就這樣,走進歷史,走進幽深的長巷,叩開硃色的大門,斑駁的銅環分明還有遺留的溫度,歷史的聲音還在耳邊回蕩。
文字是歷史的眼,亦是它的心聲。而那流傳千載的唐詩、宋詞、元曲、樂府詩更是情感的沉澱,可以傳遞歷史,是歷史的聲音。我展開泛黃的紙頁,看着上面蒼勁的字跡,去用一顆平和的心認真傾聽歷史的聲音。
無棣二實 商展蕊 原創
傾聽歷史的聲音 標籤:傾聽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