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許多有意思的事情,就拿機緣或是際會來說,有的時候長此牽繫得不到結果,說不定哪天倏然產生一個理由,翹首盼望中的事情又會接二連三變為現實。我登臨雞公山的經歷也是這樣,先前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機會,等到機會一來,卻又感到雞公山其實離我很近很近。兩次遊歷雞公山時,我拍了很多風光照片,這些照片和通過記者拍攝的影像資料被編成節目,在地方電視頻道中播出,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巨大反響。人們為神奇秀麗的山河景色所陶醉,更為原始樸素的自然景觀所震憾,許多人紛紛打定主意要前往實地去觀賞遊覽,這一想法在當地的新聞從業人員中更甚。到了初春三月,應新街鄉的誠邀,由我率領部分編採人員前去作為期兩天的採訪實踐活動,使我有幸又一次親近雞公山,而這時距我初訪雞公山不到半年時間。
新街是魯甸境內較為邊遠的一個鄉,與國家級黑頸鶴自然保護區跳墩河水庫所在的昭陽區大山包鄉毗鄰,前一時期由於保護區內封山育林,退耕土地增多,黑頸鶴失去了大片可以覓食的冬閑熟地,就曾有一部分集群遷飛到具備同樣海拔和地理條件的新街鄉轉山包村境內,這件事一時間牽扯着媒體的視線。新街鄉府駐地不在高山,而是在美麗富饒的龍樹壩尾端,雖說氣候冷涼,物產倒也豐沛,只是交通相對十分蔽塞,這也是制約當地經濟的主要因素。因為出發的時間很晚,我們當天夜裡才到達新街,在同鄉府負責人商議后,基本行程定為用1天時間分組採訪,用1天時間去登雞公山,然後當夜返回縣城。我對這樣的安排較為滿意,編採人員們也感到很高興,第二天的採訪活動開展得十分順利。為什麼叫採訪實踐活動呢?主要是參加這次活動的基本都是幕後工作者,是“無名英雄”,平常深入採訪一線的機會不多,需要通過一定的實踐和鍛煉來補上採訪這一課,免得在新聞報道中出現“盲人手執火炬,能夠照亮別人而不能照亮自己”的誤區。在採訪中,各組都根據手頭的素材作了相應的分析和研究,有些採訪體現出了很有見地的創造性,我則跟隨一組去了不遠處一個名為畢家溝的深箐,這裡有繁茂的植被和較好的景觀資源,卻因地理位置上的邊遠只得緊鎖深閨無人相識,我們想通過鏡頭的客觀反映,將這種純自然未經任何雕飾的景色介紹給更多樂山樂水的人們,促成風景資源的早日開發利用,因此徒步從河道里溯源時,每走一步我都很認真地觀看四周景色,以致捨棄了好走一些的山間小道,徑直沿着清冽潺潺的溪水往上走。剛進入景觀區時,在谷口的岔道中見到一個微型的深峽,兩邊的石崖相距1米左右,縱深卻在百米以上,峽中溪水從崖頂垂掛,形成了幾台小的瀑布,最高的一台約有3米,雖然小巧卻格外精緻。山谷中各式各樣的碩石橫陳,大大小小的山崖和飛瀑交錯,因為兩面的山嶺都比較陡峻,而且溪深林密,給人一種心清神怡的舒爽感覺。其間還走過一片被水衝出特殊紋理的青石灘,那些紋理都是些深深的溝槽或圓圓的豎孔,寬度約在15公分甚至更寬,石質表面光滑而細膩,手感如同撫摸嬰兒的小臉蛋那樣,實在無法想像這種充滿柔美和性感的肌理是怎樣形成的。我們在距離深峽1公裡外的水簾洞旁止步,看着這個別有情趣的水簾洞不由得愣住了。這可不同於花果山孫猴爺的老巢,洞口並非在瀑布的後面,而是沉穩地守候在一側,瀑布不大,高不過10米,因為是在春旱季節,瀑布的水流也很有限,銀練高懸、水花四濺、碧潭蕩漾、空谷聞聲,這是一種理性之美。據說到了洪峰季節,瀑布水量增大,飛瀉的水龍就會半掩洞口,那時的水簾洞才名符其實。我進到洞里,看到的也不是期待中那種寬敞的大廳,而是一道斜坡,上面有幾條水流盤結而下,在洞頂巨大天窗投射光亮的映照下,更像是一面舞龍騰飛的立體壁畫。此番遊歷畢家溝全是無心所得,我特意寫了一首題為《游畢家溝》的詩:“清流飛絮藏深山,冽冽甘風拂玉泉。孤松冷崖千層景,窄澗秀石一線天。循路問峰吊水瀑,洞里騰蛟起龍蟠。臨溪又覺神情爽,四時塵香不羨仙。”
回到鄉駐地跟大家交流採訪心得,我們回放了在畢家溝所拍的全部影像,這下可把大家的興緻提了起來,有人提出再讓他們去一次畢家溝。我告訴大家,如果把畢家溝的纖巧細微與雞公山的恢宏壯闊對比起來,那才真的是小巫見大巫呢,這下又使得大家心花怒放,巴不得明天早早來到,好急切地踏上登臨雞公山的路程。第二天剛蒙蒙亮我就起來,特意出去看看聞名遐邇的新街煙柳,這是一種半佛半仙的境界,地氣籠罩在河床上,柳堤上的枝條影影綽綽彰顯着新綠,構成了一幅朦朧中略帶抽象的山水畫卷。同事們也起得很早,因為興奮的緣故,我回來時大家基本上已經整裝待發了。新街鄉為我們安排了兩輛車,又派出專人全程陪同進行聯誼,使得我們頗為感動。誰知“人算不如天算”,車剛開到一半路程就放炮了,更換輪胎卻找不到尺寸相符的螺絲套筒,一行人就這樣站在公路邊干看着,攔了幾車輛過往的車都沒能借到可用的工具。這已不是我第一次被“涼拌”在這條公路上了,二上雞公山時,德明駕車翻越阿嚕伯梁子也把輪胎開爆,同樣是因為車上備用的螺絲套筒無法使用,只好減慢速度任由空胎着地擂着走,原想找一個最近的修車點,大年初三哪裡的修理行都沒有開門營業,結果夜半三更開到樂居街上總算找到一個晚睡的修理工,再一看輪胎碎了、鋼盆瓦了,好在沒把車扔在半山腰上。經歷過一些挫折后我總相信辦法比困難多,看着一車人圍着一隻車輪瞎轉,大家七嘴八舌想盡辦法,我就趁機四處轉轉,從心理上放鬆一下,果然有人就想出了好辦法,將另一輛車上先前被人認定絕對不合的套筒拿出來,試圖怎樣加工改造一下,結果套在螺帽上一試,不大不小如同原配一般,可把一行人氣得眼睛發綠。車胎很快換好了,大家繼續上路,正午時分趕到了大山包鄉,在那家高掛某電影拍攝基地招牌的食宿店吃完飯,然後繼續驅車往前走。這一次運氣非常不錯,剛翻過一座山頭,就聽到了黑頸鶴低沉而響亮的唳聲。我們循聲望去,只見天空中有幾隻鶴悠閑地盤旋着,飛得離我們很近,從體態上看,經過一冬的人工布食和水土滋潤,這些鶴長得健壯而豐美,正在為回返北方作體能準備。前面的一座小山頭上站着一群黑頸鶴,白色的身體、黑色的頸部和尾羽,就像一群身穿燕尾服的紳士湊在一起談論時政。我和一位記者趕緊下車,躡腳躡手地慢慢靠過去,儘可能地靠前拍攝。黑頸鶴十分警覺,見有人往前走時它們也整群地往前走,始終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可能我們的行跡最終還是超出了鶴群的忍耐極限,這十多隻鶴一下飛走了,在我們頭上的天空旋繞了數圈才歇落在另一個山頭。我們到達跳墩河水庫一側的濕地草場時,又見到了五六隻黑頸鶴,這次拍攝的距離更近,及至黑頸鶴飛起的時候,驚飛了數百隻黃鴨,密密麻麻鋪天蓋地一片,場面十分壯觀。
一路拍攝高原風光和黑頸鶴,到達昭陽和魯甸分界的嶺線一旁已經是下午了,大家站在崖頂的平台上,驚呼着、激動着、陶醉着,甚至有的人向我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問題。鄉府來的人也有曾經到過雞公山的,盡量交換着各自知道的有用信息。大家縱情觀看牛欄江峽谷秀美的景色,因為已經到了春天,雲更白了、天更藍了、山更青了,玉帶莽原的效果更加明顯,詩情畫意更容易從青翠蔥鬱中體現出來,給人以明快的視覺衝擊。個別人開始等不及了,催促着儘快去登臨屹立眼前壯美的雞公山奇峰。我們拾路慢慢往下走,互相照應着各自的安全,拉拉扯扯好不容易下到平緩處,其中的一些人早已累得人仰馬翻,坐在地上就是不起來。我們來到陡峻的“雞脖子”處,一個拉一個翻上了最危險的那道石岩,走到充當“石雞冠”的那幾塊碩石前。我附耳告訴少數人留意觀看“天造神物”,他們看了以後都說酷似,一個鄉上的小夥子甚至還爬到頂上去,向我們演示生命發端的“形象教學”造型,惹得會心者笑破肚皮。這時,眼尖的人發現對面的懸崖當中有個圓圓的大洞,洞中還長有一棵大樹,彷彿這棵樹正躲在洞里探頭窺視來人一般。我記起有個故事,是說昭魯大地歷史上曾經出過一位女扮男裝的讀書人,人稱羅英秀才,是個通曉天文地理玄機遁術的厲害人物,有一次她曾降妖到此,站在雞公山上射了妖魔一箭,將對面的懸崖射穿了一個孔。這道山崖的另一面我上次來此時曾經去過,確實見過一個圓洞,洞內也長有一棵樹,但不管是洞還是樹都要小得多,而且在位置上也錯得很遠,懸崖兩邊的洞根本不可能正對,更不用說互相貫通了。編造這則故事的人雖說有些牽強,但能將一件事情編得如此圓范,果真是下了番功夫的,民間傳說真正的生命力也就在於此。
第三次登上雞公山,我對周邊的環境已經相當熟悉了,於時就暫時當起了義務講解員,指指點點地告訴大家哪是經典山路、哪是生存極限、哪是甘田溫泉、哪是梭山集鎮,說到唾沫橫飛時,發現其實早就沒人在聽了。大家都一門心思去飽覽景緻,還有幾人又回到“石雞冠”那裡去研摩造型,剩下我獨自一人悄悄地來到懸崖邊那塊岩石上坐下,望着天高雲淡、水遠峽深的牛欄江峽谷,望着層嶺雋拔、回峰俊逸的巍巍群山,我頓感心潮起伏,所想所悟紛紛註上心頭。日頭漸漸西沉,留在峰頂上的人越來越少,我還遲遲不想離去。山風響起來了,捲動着低矮的灌木叢枝影晃動,彷彿整座雞公山一下子有了生命,整個江峽風光忽然變成了活的寫意,這就是羅英秀才聰睿智慧的化身么?我撿拾着雜亂的心情,拼湊了一首題為《三上雞公山》的詩,算是留給自己,也是留給所有熱愛錦繡河山的人們一絲一毫精神上的饋贈:
“懸崖絕嶂名雞公,
峭臨峽江萬丈雄。
神物天造擎巨柱,
儒冠地設擺遒龍。
蒼茫四顧群峰秀,
乾坤獨攬冗願弘。
清風解襟添愁緒,
慣看山青水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