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讀《孟子卷》,知道《三字經》的首句“人之初,性本善”,是由孟子提出,並貫穿於其思想學說中;而“性相近,習相遠”,則為孔子提出,並由孟子作了進一步闡述和完善。
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認為人性可以為善,人為不善,不是人自身材質的罪過,而是周圍環境的影響。“人之性善,猶水之就下”,人沒有不可以為善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人之可使為不善,不是人的本性,而是象水被“搏”、“激”而向上一樣,是“勢”造成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滕文公上》)“堯舜,性者也。”(《盡心下》)孟子認為,堯舜是人的本性擴充最完美的人。他推崇堯舜,最終目的是讓人們效法堯舜,“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其對性善說的進一步發揮。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是孟子性善論的高度總結和概括。
由此,我想起幾年前經歷的兩件事,並欲從性善論的角度,對事件的主人公作一比較和剖析。
一個是子救父的故事。有一年,我在北京住院。同住一個病房的,還有山西大同的老張,60多歲了,嚴重心衰,醫生給他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后,血管沒有縫合好,造成大出血,命懸一線,幸虧醫生搶救及時,給他做了第二次手術,縫合了出血點,才化險為夷。兩次手術,醫院給他輸了1000cc的血,費用1萬多元。老張家在農村,經濟困難,為給他治病,家裡值錢的東西都賣光了,其弟變賣了自己的汽修廠,還借了親戚朋友的一些錢。家裡,債台高築,妻子愁的病卧在床;家外,欠醫院萬餘元的醫療費,護士天天催交。走投無路下,護理他的16歲兒子,聽說醫院有規定:在市內獻血,醫院將按照3倍的比例進行補償,如患者的直系親屬獻出1cc的血,醫院將按3cc的比例沖抵患者的用血,於是,他悄悄跑到市內的一個采血點,獻出了600cc的血液,爾後把獻血證交給醫院,沖抵了父親的用血及拖欠的醫療費用。而他回到病房,卻因獻血過量暈倒在地。
另一個是子傷父的故事。幾年前,我審理一起故意傷害案。父親是受害人,兒子是被告人,兒子因家務瑣事把父親打成輕傷。經過庭審,我釐清了糾紛的原委:老人已經70多歲,生有六個子女,把他們撫養成人後,又逐一給他們結婚成家。糾紛就出在二兒子身上。按照農村習俗,兒子結婚後,就要另起爐灶,分家單過,老人也不例外。在給二兒子婚後分家時,因為少分給了他一點東西,引起二兒子和兒媳的不滿,認為父親分家不公,偏袒其他子女,於是從此不進父母的家門。之後,老人患病住院,花掉的醫療費,要求兒子們分攤,遭到二兒子的拒絕。老人拄着拐杖到其家中催要時,二兒子重提當年分家不公舊事,表示對其治病所花醫療費分文不負。老人很生氣,說把二兒生下養大不容易,還給他蓋房娶妻,要求付給他這幾十年的撫養費。二兒辯解道,自己是老人從路上撿來的,不是親生的,沒有骨肉情。老人異常氣憤,舉起拐杖把二兒家中新買的電視機、傢具等物什砸爛。之後的某一天,又趁二兒家中無人,爬到其新建的房頂上,把房瓦揭掉,扔在地上,摔的粉碎。二兒回家后,看到滿地碎瓦,非常生氣,於是跑到父親家中,把他打傷。
法庭上,老人作為受害人,堅決要求法辦二兒子,叫他蹲監獄,還要付給這些年拖欠的醫療費和贍養費;二兒子作為被告人,委屈地認為,老人也有過錯,自己已經被派出所拘留了15天,不應再負責任了。看到二人爭執不下,互不相讓,我給他們講了親情、倫理和法律,講了雙方各自的過錯和應負的法律責任,對其兒子進行了批評教育,經過耐心細緻地說服和調解,最終,兒子承認了錯誤,表示今後一定善待老人,盡好贍養義務;老人也原諒了兒子的違法行為、次日,二兒子把拖欠的醫療費和贍養費送到父親手中,並與媳婦一起跪下,給父親賠禮道歉。
第一個故事中,未成年的兒子在不知道獻血過量會造成生命威脅的情況下,義無反顧,為父親獻血暈倒在地,這是孟子性本善的真實體現。他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通透散發著純正、善良、無暇的人性之光。第二個故事中,因為少分了一點家產,兒子與父親情同陌路,兵戈相見,這是孟子“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的另一種表現。據此觀點分析,其子的劣行,不是他自身材質的罪過,而是各種外因造成的。欲使其本性得以回歸,不妨齊之以禮,道之以情,通過感化教育,喚回其迷失的良知和缺位的本性。
人的本性像太陽一樣光亮,像鏡子一樣明凈,而來自肉體的****,猶如遮掩太陽的雲霧,遮蓋鏡子的灰塵。無論雲霧灰塵怎樣蒙蔽,只是浮於表面,太陽的光亮和鏡子的明凈卻依然如故。如此相似,人的本性由於欲情的遮掩可能變得灰暗,然而本性中的光亮和善良,卻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對於原始本性中****的教化馴化,對於本然之性的絕對善良加以擴充,即為人性教育。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培養本性中的浩然正氣,清除本性中的不義之氣。
有一則禪語,師父是這樣教育弟子的:
一群弟子要出去朝拜。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着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過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並朝拜它。”
弟子朝聖走過許多聖河聖殿,並依照師父的教言去做。回來以後,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做晚餐。
進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後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麼多聖水,進過這麼多聖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
眾弟子聽了,當下就有好幾位開悟了。
苦瓜的味道是苦的,無論它經過多少聖水浸泡,進過多少聖殿受到加持和膜拜,其性不變,我們的心也是如此,無論是聖是凡,無論在何種境地,清靈之性,明空本質,宛然無異。
人情冷暖,世事紛擾。在這樣的世界里,最能打動人心的究竟是什麼?是真情和善良,這是現代的人們最為缺少、又是最為渴求和需要的東西。只要我們每個人輕啟一扇塵封的心扉,善良的本性就會迴光返照,純正的真情就會永駐心田。我們深信,上善若水,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