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文化隨筆>尋找詩人

尋找詩人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汪劍平

  一

  一條河流,幾艘龍舟,七八條強悍激情的漢子,就這樣,我們開始了對一個詩人的苦苦追尋。直抵雲霄的號子依然回蕩當年的粗獷和悲憤,擊水飛揚的舟輯依然張揚着生命的力與美。一年,一百年,幾千年我們從未動搖心裡的信念。嗬嘿——嗬嘿,問蒼茫大地,問拍岸驚濤,一個淹沒飄逝的靈魂果真能尋找得回來嗎?

  又是一個草長鶯飛的五月,又是一個艾蒿飄香的五月,屈原一個偉大的名字喚起我們心中無限的崇敬以及對歷史的回想。

  位於荊州城西的紀南城,是當時楚國的國都,古稱郢都。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楚國在這裡建都411年,執政楚王20個。漢代東方朔在他的《七諫》中說:“平生於國兮長於原野”。古人歷來稱都城為“國”,這裡的“平”是指屈原,也就是說屈原是生於楚都紀南城的。此後他在這裡為官二十多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都與這塊生養哺育他的土地休戚與共,患難相依,。

  時隔二千多年的今天,作為楚人的後裔,我總是希望在這裡尋覓到屈原留下的蹤跡。土城垣還在,烽火台還在,縱橫蜿蜒的護城河還在,隱含着西控巴蜀,東扼吳越霸氣的虎座鳥架懸鼓還在,鏗鏘悅耳,禮樂喧騰的彩繪石編磬也還在,而不在的是一個帝國高堂邃宇,檻層軒廊的繁盛,不在的是楚宮裡飄蕩出來的哀怨樂歌,此時此刻,我站在楚國故都的廢墟,隨手撿起千年的殘磚碎瓦,憑藉史書里那些支離破碎的記憶,靜靜的作着遙遠的冥想。

  二

  屈原所處的時代是戰國後期,當時各諸候國經過長期以來的兼并戰爭,由春秋時代百十個國家變為只剩下了齊、楚、燕、韓、秦等七個大國。而統一中國的大業,非秦即楚,可見當時秦、楚之爭是非常激烈的。

  屈原是一位博學多才,品德高尚的政治家。他輔佐楚懷王,,內修朝綱,外抗秦國。屈原在做左徒其間,楚國的政治和外交,都取得了一些成就。他對內主張“舉賢授能”,更新政治並奉命起草“憲令”,為國家富強而立法,限制舊貴族的權益。對外他曾二次出使齊國,主張合縱抗秦,收復失地。正因為如此,他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反對。

  詩人由於與朝廷腐朽貴族勢力進行鬥爭,他曾遭到二次放逐。第一次大約在懷王二十五年左右,第二次是在頃襄王十三年。

  這裡是位於沙市江漢南路的江瀆宮,傳說屈原被貶后曾在這裡暫住過。那是九月一個陰風淫雨的黃昏,滿腹心事的詩人煎熬着四周死一般的寂靜,這時天空愈加暗淡,幾聲悠長空蕩的斑鳩聲讓人憑添幾許哀傷,幾許愁悵。這時詩人久久的徘徊在一幅表現楚國強盛時期的壁畫前,聯想到日漸衰落的國勢和苦難深重的人民,一腔悲憤湧上心頭,於是在一盞孤燈的映照下,詩人伏案揮毫寫下了傳世名篇《天問》。那一百七十多個關於天地萬物的發問,表現出他內心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屈原要走了,他一步三回首的走出了郢都的龍門。站在龍會橋上,我看到詩人淚流滿面的駕着一葉扁舟漸漸離去。我高聲的呼喊着,詩人,請你背過身來再看一眼這養育你,又遺棄你的祖國,這塊因你的智慧而神奇的熱土。可是詩人沒有聽到,在斷斷續續的槳聲里,我只聽到他如泣如訴的《哀郢》“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表達詩人眷念故鄉的真摯情感。

  每一縷思緒的飄動/會使艾蒿生長的精神/成為你芬芳的呼吸/腰配利劍/頭冠崔嵬/那放逐蠻野的路/漫漫兮/修遠兮。

  此刻,我內心的呼喚願為詩人揚起一片平安遠行的風帆。

  三

  屈原是一個熱烈浪漫的理想主義者,但是,那個時代卻賦予他一生過於沉重的悲劇色彩,使他在一種夢想和現實的悖論里掙扎着。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是要付出代價的,詩人的存在,一方面展示了其英雄氣節,一方面又隱含了蒼涼悲愴的人生宿命。

  詩人的人生是一種飛翔的人生,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我不被釘上十字架上,誰來上十字架,詩人這一驚世駭俗之舉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渴望,它超越了世間約定成俗的規範,準則和價值。讓思想升華到一個自由、歡樂、幸福的理想王國。在這裡人進入一種聖潔忘我的境界。許多晦暗、陰險、醜陋、骯髒的心靈暗角,業已沐浴着彼此的關愛,彼此的溫暖,彼此的信任。

  詩歌的表達是人類思想中最純粹的智慧,最豐富的幻想,最熾烈的情感。每一次靈息吹拂的幻想無不帶給人神聖美麗的召喚。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想象空間,讓人一下子獲得無與倫比的自由、酣暢、奔放、瀟洒的感覺。

  屈原將詩的精髓溶入他的政治思想和置生死之度外的矢志不喻的愛國情懷中,他的政治人生是被詩化了的哲學。雖然政冶最終斷送了他的生命,但反過來也是政冶成就了他彪秉千秋的人格尊嚴,在屈原的身上全然沒有古代文人遺世獨立的清高與消沉。當政治鬥爭愈殘酷,他所煥發出的詩的氣質也愈加真誠與執着。“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在這裡詩人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偉大壯烈的獻身精神,足以令人刻骨銘心。

  四

  五月的一天,我一個虔誠的朝聖者,行程一千多里來到了汩羅江畔。如今這條墜落着中華民族忠魂的江流,在經歷了歲月的變遷和歷史漫長的更疊后,已經萎縮成一條不足10米寬的小河道了。但是從它殘存的古老河床,我還是能夠想象到它往昔奔騰咆哮,寥廓蒼茫的氣勢。

  江岸邊靜靜的聳立着一塊紀念詩人的石碑,四周生長的艾蒿茂密而芬芳。放眼望去,彎彎曲曲的河道載着一泓清澈的水流和陽光飄向遠方。屈原第二次流放后,飄泊到了江南一帶。公元前278年秦國將領白起拔郢,一個曾經強盛的楚國便在歷史的塵煙中消亡,也就是在這一年的五月五日,屈原懷着絕望的心情,投入汩羅江自盡。屈原的死,不單純出於感情上的激憤,而是出於自己的理智。他和那個黑暗的社會既然不能調和,而國破家亡的楚國現實更使他無路可走,以一死來表明自己的志向,來殉於自己的國家只能是他最後的選擇。屈原死的時候大約六十二歲,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但他留下的充滿美好思想和愛國激情的偉大詩篇,卻永遠為後人所傳誦。汩羅江是神聖的,它以寬闊的懷胞接納詩人一生不堪負重的艱辛與憂憤。汩羅江是純凈的,它承載了詩人孤獨無望的時候對故鄉湧起的無限深情的遙想。汩羅江是凜然的,它因恩澤詩人的夢想而永存在人們的心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人這穿越千年的箴言,久久的,久久的回蕩在我們的耳邊,唱響在我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