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歌曲”按照方文山老師的“廣義解釋”應該是:曲風為中國小調或傳統五聲音階的創作。編曲上加入中國傳統樂器,如琵琶、月琴、古箏、二胡、橫笛、洞簫等,以及歌詞間夾雜着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語,如拱橋、月下、唐裝、繡花鞋、燈芯、蹙眉、紅顏等。只要在詞曲中加入了這些元素,不論加入元素的多寡或比重為何,均可視同為所謂的“中國風歌曲”。我最先接觸的“中國風歌曲”是2000年周杰倫同名專輯里的那首《娘子》。遺憾的是,在這張專輯發布了近五年之後,我才開始留意到裡面的這首歌曲。並且第一次關注了方文山老師。因為我是九零后,按時間來計算,2000年時我只有十歲。十歲大的孩子知道什麼是“中國風歌曲”嗎?所以時隔五年,我才開始注意這首歌以及這首歌歌詞的創作者。
“中國風歌曲“給我帶來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平靜。溫柔細膩、輕盈婉轉的曲調配上詞作者作詞時的心情,閉上眼,你能想到什麼?除了江南氤氳的霧氣和與世隔絕的山水,還能想到什麼?總不至於讓你閉上眼的一瞬間腦海中就會浮現戰爭、殺戮、摧毀吧?如果真是那樣,我建議你什麼歌曲都不要聽了,只怕這樣下去你會精神崩潰。對自己好點,別沒事就自殘!
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風歌曲”我想要數周杰倫的《青花瓷》。當然,詞作者是方文山老師。不能說是文山老師首創了“中國風”的歌詞,但確實是因為文山老師的無心之舉成就了“中國風”音樂,以及歌詞。同時也是我為什麼會想到拿文山老師的《青花瓷》來添字組句,重組為一篇散文的原因。不論是意境還是詞風又或是詞調,都會讓我由衷的從內心深處升騰出一股莫名想要去寫的衝動。方文山老師最擅長的是拆解語言使用的慣性,重新澆灌文字重量,賦予其新的意義,紡織出新的質地,構建後現代新詞風。這種獨樹一幟的新興流派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所以,“素顏韻腳詩”便成為了我主要探究的對象。我很想知道方文山老師寫詞時是懷着怎樣的一種心情或者怎樣的一種意境去描述,去構造的。理所當然,我就開始刻意的拿文山老師的詞作添字組句力求同步老師寫詞時的意境還原為一篇散文。這種情況下的文字,或者是散文,應該屬於“中國風”的散文。而且被還原的文字一定要以散文的格式來寫,你若是拿隨筆、雜文的模式來寫,效果一定沒有散文來的強烈,來的更顯韻味。
最近我的空間陸續更新了一些我在郊遊時的照片,多數是在我思考問題時被“偷拍”的。細心看的朋友一定會注意這點。自己主動要求被拍的照片很少,因為我個人不喜歡照相,我喜歡幫別人照。這裡可以說下我當時在思考的問題。因為之前更新了以方文山老師的《青花瓷》為背景而寫的《青花瓷》散文,一時間雅興大發,於是就在構思下一篇想要寫的《蘭亭序》。我思考問題的方法很極端,比如寫《青花瓷》之前,我特意跑到了古玩市場對着真實版的青花瓷看了整整一天,在看的過程中可能會激發我寫作的靈感。當然你說有沒有落空的時候?也有。但為數不多。除非是我自己特別不想寫,但又被強迫寫的時候會出現這種情況。完全沒有靈感,徹底斷檔。
構思《蘭亭序》的時候,我特意找了幾個有亭子有山有水的地方。因為這樣才能把我徹底的置身於方文山老師詞中描繪的景象中,這個方法到底有沒有用,答案是我也不知道。只能等下一篇《蘭亭序》的散文版更新之後才能有結論。
我在構思《蘭亭序》的同時也在構思《東風破》。這倆首詞相比較下,《東風破》還是較容易上手的。因為詞中的環境以及背景都是在闡述着簡單且浪漫的一段感情,這段感情由倆小無猜、青梅竹馬逐漸轉換為無力的等待和無奈的惆悵。“而如今琴聲悠悠,我的等候你沒聽見”就是最好的證明。( : )
具體要拿哪一篇來寫現在還沒有完全的結論。我相對還是比較喜歡《蘭亭序》,但這不代表我就不喜歡《東風破》。這倆首“中國風”的歌曲我都要寫,只是一個更新順序的問題。
最後,希望你們可以喜歡這樣一種“中國風”的散文。喜歡方文山老師的“素顏韻腳詩”!
後記
“中國風歌曲”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后弦的《昆明湖》、許嵩的《廬州月》、李玉剛的《清明上河圖》(高進詞)等等。這些都屬於“中國風”歌曲。
只是個人認知程度上還是偏向喜歡方文山老師的“中國風”。古典韻味濃厚,給人一種質樸懷舊的感覺。“多一分則肥,少一分則瘦”不多不少,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