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歲月隨筆>“心靈的叩問”系列之《拜謁洗心亭》

“心靈的叩問”系列之《拜謁洗心亭》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拜謁洗心亭

  中華傳統文化善於慎獨自省。為了物證之,便造就出諸如洗耳、洗心之類建築警醒後人。神州大地上名為洗心亭者並不鮮見,但多半為釋家、道家超脫凡塵之類;而能歸為積極用世的,莫過於皖中無為縣城之中這座六角重廊亭子。

  揚子江北,巢湖而南,西北兩廂幾壟連綿群山,曲尺形環抱着一片廣袤沃土,古無為州即座落於此。魏、蜀、吳爭鼎之際,曹孟德屯兵於此,見四圍無險可據,遂感嘆此乃兵家無為之地,無為藉此得名且置郡。而後,風雲變幻,州郡更替,無為一縣,千年不衰。

  與眾多大小城市無異,無為縣城改造擴建不斷,然而一環名為濡須的古河,有明一朝無為比照皇都南京建城以來便精心呵護着這座小城,也永久定格着老城四至與規模。縣城西南一隅,有座土丘般小山,說是古時曾現祥瑞之物靈芝,便稱為芝山。大約祥瑞之物或者俊傑之才,多半會被一方百姓千古傳送。此亦正是華夏文明數千年不敗之真正根源。芝山美德之故,無為縣城便別稱芝城。

  芝山與芝城之間,一水流淌,喚作綉溪。溪上一壟拱橋長堤牽連着芝山芝城。長堤旁,一座六角飛檐重廊的涼亭即為洗心亭。

  洗心亭之由來,關聯無為名士呂慧生先生年輕時一段佳話,至今令人景仰。

  先生幼時即飽受庭訓,且聰穎好學,二十齣頭即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畢業后返鄉報效桑梓,多有義舉。抗戰爆發前,先生應聘為縣政府建設科長期間,擇地興建存儲公糧倉庫。因地塊風水甚佳,當地某兩大豪紳早已相中,正謀划建造私家豪宅。官紳相衝之際,兩豪紳按流傳至今的“潛規則”,巨資通融先生,欲得官倉挪位讓地之便。先生怒斥豪紳后,沒收賄款建造一座涼亭。為明心志,命名“洗心亭”。竣工時,先生題詩曰:孳孳貨利已生根,哪得人人肯私心?只有剷除私有制,人心才可不迷金。

  一座涼亭,一段佳話,一顆剛正清廉之心。

  呂惠生先生拒賄建亭之事距今已近百年,而先生高潔品格亦如卓然挺立綉溪之畔洗心亭,令人仰慕且慨嘆。信仰缺失、規則混亂時代,一封賄銀本非怪異。以銀子換得上好地塊之事亦非惠生先生時代所獨有。但出身書香、耿介正義,先生自有其做人處事規則。

  越是準則混沌、財物為尊年代,人的內在品格便是其言行高下的原動力。呂慧生先生以賄銀建亭以明志之舉,後世人們內心如何評判,均在見仁見智。畢竟顯在規則可以公示與約束,而留存內心潛在準則便無可干預了。但人們內心對於規則的遵循程度,通常也會於不自覺中表現出來,並生髮結果。譬如酒後駕車之類,其危害早若虎狼夜吼,人人驚心。可酒駕屢禁不絕之原因即在於內心規則未能始終清晰。誠然,此處絕非僅談酒駕。

  物質匱乏年代,人們公私交往多半捉襟見肘;物資豐富時期,為求過度物慾而不計成本者大有人在。為了一塊地、一項工程或者一件逾越規則之事,謀事者自會首先謀人。施物者必有所圖,受物者自當警醒。試想,倘若當初惠生先生悄然收下巨額賄銀,並為富紳謀成用地之事,則先生之結局估計未必只是不能百世流芳這樣簡單。一句套話,世上沒有免費午餐,或可表明一切。

  再以交通規則言事。交通規則印在紙上,紅綠燈懸挂在空中,一切看似虛空,但凡內心不能敬畏、恪守規則者,遲早難免遇事。與其屆時手忙腳亂、求人告饒,莫若遵循國人慣常做法:慎獨而行。

  並非書齋中人習氣難改,委實手經目睹之事甚多。每每出事,肇事者多半淚流滿面、痛心疾首,且信誓旦旦:若能重新再來,定當洗心革面。然自古之善於革面者眾,而真正能夠洗心者幾人?

  一座涼亭,一段佳話,讓後世良善之輩時時生髮拜謁之情。

  2013年元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