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按培訓行程安排在北碚學習的最後一天,上午,好些人就拎起自己的行包,準備上午的課一完就通過各種方式離開北碚。離開的大部分人都是準備通過乘動車到成都再想辦法或或轉車到達青神。想到要上車下車轉站幾次,生性懶散的我也不想在這個大熱天去折磨自己,於我便選擇留下,等明天乘包車按原計劃返回神城。
也許是走的人不少,原計劃下午的論壇活動說是改在下學期開學進行。正好,昨晚看世界盃耽誤的瞌睡可以從容的補一下。
美美的睡了一覺,時間還早,呆在空調房裡的也沒什麼特別的事做,有些無聊的感覺。於是我們四個打的來到了北碚的城區,為的是想到梁實秋和老舍的舊居走一走,看一看。因為從前幾天乘車經過街面的時候看到過這老舍、梁實秋舊居的旅遊牌子,作為以文字為伴的人,在課本雜誌中早就聽聞過這兩人的名字,如果能到他們的舊居走一走,想必會有特別的意義。
的士把我們載到梁實秋的舊居梨園村十八號,下車就見到由北碚區和重慶市把這個地方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沿階而上,是一個小巧的院門,上方是一塊寫有梁實秋紀念館的木質牌子。
進了院門,工作人員就告訴我們要憑證件登記免費參觀。
院子是一個小巧的三合院瓦房,縱橫交錯的木格間是白色的牆。院壩中間是梁實秋先生的坐像,先生戴着眼鏡,坐在石頭上,眼睛平視前方,兩腿交搭,右手握煙斗靠在左手手背上,似乎在沉思也好像在注視着我們的到來。我們幾個站在坐像兩旁合適位置,請工作人員給我拍照留念,算是到這裡走過一趟。
隨後,我們參觀院子里的幾間屋子,這裡陳列着許多珍貴的照片、紙質信件、書籍、名人題墨和各類生活的用具等,每一件都是特別珍貴的文物,都無聲的訴說著那個時代的作為中國知名文人的火熱生活。
對梁實秋我了解的並不多,只知道他與魯迅的論辯長達八年之久,直至魯迅去世。他和魯迅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只是各自的生活背景和經歷有所不同。1939年,梁實秋先生在重慶北碚定居生活了八年,他把他的住處稱為“雅舍”,並在這兒創作了膾炙人口的《雅舍小品》,因此雅舍這個名字就譽滿海外。
出了梁實秋紀念館,我們接下來就打算去老舍舊居。雖然去年就來過北碚,但對北碚的城區我們實在是一點都不熟,我們四個人在街上純粹是找不到方向,找了一個的士司機上車問老舍舊舍在什麼地方,他也很盲然,然後就把我們載到一個他以為到了的一個紀念館就跑了,我們走了幾條街倒找到了一個紀念館,不過不是老舍舊居,是盧作孚紀念館。
走進盧作孚紀念館,也是只需登記就可參觀。在紀念館內空地的邊上有盧作孚和盧子英兩兄弟的站立塑像,盧子英是盧作孚的四弟,兩兄弟靠的很近,盧子英手拿一張地圖類物品,盧作孚舉起右手與肩平,指點遠方似乎在向盧子英說著什麼。
不到這個紀念館,我們就不知道這盧作孚和盧子英兩個人的情況。紀念館內也陳列着相關的照片、畫像、大輪盤、大鐵錨等實物和書籍。在這兒居然還看到了太虛先生的照片,自然讓人想到縉雲山獅子峰上的太虛台。通過參觀知道了盧作孚是我國偉大的實業家,在民族危亡的時候,他挺身而出完成了宜昌大撤退,他被稱為民族的脊樑。盧子英勤政、愛民,被稱為質樸的地方官,在最為艱難的時刻他保護了一批尋求光明的人們。盧作孚和盧子英兩兄弟一起為北碚的地方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業績,盧作孚還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民國鄉村建設研究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沒找到老舍舊居,我們真的不甘心。儘管今天北碚街上的風挺大的,但我們幾個還是滿頭大汗的穿行在一條又一條的街巷之中,從導航地圖上看就在附近,但問了幾個人都說不知道,就是能答上來的都是把盧作孚紀念館把當成老舍舊居。有些着急也有些無奈,着急也沒有用,我們有點像熱鍋上的螞蟻。終於,我們在一街角處問到一個中年男子,他說他知道老舍舊居的位置,並詳細地給我們指點,然後他們還問我們從哪兒來,當我們說是從四川來的時候,他熱情的說我們是一家人,真的讓人溫暖又感動。我們道了謝,快步趕路,但作為路盲的我們還是把方向弄錯了。還是那位熱心人跟上來帶着我們來到老舍舊居,那個男子說他就住在附近,看來還是有好心人的,我們的堅持沒有白費。
老舍舊居就在眼前,院門虛掩着,此時已經是下午五點過了。我們推門而入,工作人員說要下班關門了,我們趕緊說我們是從四川過來的,好不容易才找到這個地方的,求求給個方便,讓我們簡要參觀一下吧。聽到我們這麼說,工作人員也沒有堅持,就說登記一下你就參觀吧。
終於,在幾經周折之後我們看到了被稱為人民藝術家的老舍的坐像。在小學和初中的課本中,很早很多次地接觸過這個名字,但他的樣子在腦子中始終是模糊的。今天終於一睹真容,他穿着長衫,手拿一卷翻開的書,坐在椅子上,眼神平視前方。身後是茂密的樹林,周轉地面上是修剪整齊的植物,兩株蘇鐵分別在坐像的兩邊。旁邊是它的住處,他是在屋子旁邊的樹林里閱讀與思索。
抗日戰爭期間,老舍在重慶北碚創作的《四世同堂》使他享譽世界,由《四世同堂》改編的電視劇、話劇和漫畫等作品受到大家的喜愛。由於作品《四世同堂》的特殊作用,老舍是舊居也叫四世同堂紀念館。這個地方周圍都是高樓大廈,也位於城市的繁華地段,要不是這個地方是重慶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許這兒早都用作商業開發了。在這個現代的城市,要把它保留下來真的是不容易,但作為本地人,好多人不知道有這個極具文化意義的紀念館,實在是有些遺憾與不解。
舊居各個屋子裡陳列着各種與老舍相關的文獻資料,也有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老舍作品。老舍自1938年開始在重慶呆了八年,他與馮玉祥、林語堂、梁實秋、沈鈞儒和郭沫若等都有密切的交往,他為抗戰文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老舍舊居處於綠樹掩映的林間,環境優雅,整箇舊居面積不大但不失精緻與巧妙。我們參觀時,有工人正在重新修整陳列室的地板,可能是地面潮濕的原因,原來的地面有的已經起拱。
離開老舍舊居,回頭觀望。老舍守着青灰色牆面的房屋,在沉思也似乎在等着維修的工人早點把地面處理好,好早點回屋……
這是一個難忘的下午!
2014年7月10日晚間於重慶北碚金剛碑54號康樂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