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它地上的高樓大廈和城市風貌,而是地下世界。這個“挖地三尺”成就的世界除了見不到藍天白雲和車水馬龍,其餘的與頭頂上的那遍世界一樣絢麗多彩。沒有盡頭的“街面”、逛不完的商場、五花八門的料理店、濃濃咖啡香的甜品屋、敞開式的書店、五彩閃爍的KTV等等,可以說是因有盡有。這一切都歸功於星羅棋布的地鐵,造就了這樣的迭式世界。
坐上地鐵,我又多了一份驚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管是坐着的,還是站着的,幾乎每個人手裡都捧着一本書。戴着眼鏡的我木訥地“插”在他們中間,頓時感覺陣陣羞愧。閉目養神是此時的唯一選擇。
後來才知道在地鐵上看卡通書的人佔到很大的比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與他們從事的職業無關,完全是一種愛好。
在職業的外圍培養若干愛好,以豐富人生的色彩,緩釋工作的壓力,不刻意地將愛好與職業的選擇掛鈎是日本人的一種生活觀。如果把職業比喻為餐桌上的主菜,那麼愛好就是餐桌上的甜點,缺少甜點的宴席是不完美的。同樣,缺乏愛好的人生是單一和青澀的。
當今的學生都是完美主義者,“她們用事先選擇好的彩筆描繪人生藍圖,用設定的顏色着色,先畫藍天,再畫院子,筆筆分明,”幾乎每個人都希望第一份工作就與自己所學的專業、愛好捆綁在一起,“先結婚再戀愛”的擇業觀念很少有人會接受和願意去嘗試。
這使我想起了不久前,在報紙上讀到的一對73年前結成連理的九旬夫婦離世的感人故事:姚姓老先生看着熱氣騰騰的稀飯,動了動嘴,卻怎麼也吃不下去了。看到老伴突然禁食,原本每天還能正常三餐的陶老太太竟然也不能吞咽了,老淚樅橫的他們只能面面相覷。最後老漢用儘力氣對着老伴說:“老太婆啊,我們一起走吧!”陶老太聽到了老伴的呼聲,但已經不能言語,只能對着老伴眨巴眨巴眼睛,示意同意。不一會兒,老太太就安詳地閉上了眼睛,此時姚老淚如湧泉,嗚咽有聲,很快也進入彌留之際,一小時后如願地追隨着老伴而去。
我想借這個真實的故事,對站在選擇工作十字路口的你作些建議。
“高不攀低不就”在擇偶上造成了社會剩男剩女,在擇業上就造成了一批“啃老族”。這裡的“高”與“低”除了薪水方面外,還指的就是工作與所學專業不對口,與志向、興趣的不吻合。
當天賦和興趣一致的時候,不要有任何猶豫和寡斷,它就是你的最佳選擇。這是你上輩子修來的福分,成功就躲在你看不見的雲層後面。
在特長和愛好不一致的時候,你應該首選有利於你長項發揮的工作機會。李開復在談及如何提高自身演講能力時有過這樣的心得:“我發現我回答問題的能力超過了我演講的能力,於是,我一般要求多留些時間回答問題;我發現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就無法講好,於是,對那些我沒有興趣的演講題目,我不再接受邀請。”
在專業和工作不對口的時候,不要太在意大學所學習的專業。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曾經這樣說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取決於他的專業。”大學僅僅是一個從不同的課目來培養、挖掘、提升你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搖籃,不是培養專家的地方。
例如,數學可以培育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語文可以提升你的理解、閱讀、書面表達等能力;化學可以提升你的動手能力。當你工作了以後,就會感到大學期間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能直接用到的更是微乎其微,但是大學期間培育起來的這些能力,尤其是自學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或無師自通的能力在各行各業都是有用的。
在日本留學期間有一門課---大概是《物質活性概論》---不是有老師講,而是由每個學生輪流上講台給學生講課。我記得我講的是第一章的第一節,具體內容一點都沒有影響了。但是這個經歷至今歷歷在目。要講好這一課,我必須加倍認真地去閱讀這個章節---然後在圖書館尋找大量的參考資料---將這些資料進行歸納---親自動手製作PPT---練習演講。看上去只是簡單的一節課,卻給予了我多方面錘鍊能力的機會:閱讀理解能力、資料查閱能力、綜合歸納能力、動手製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這些能力受益終生。
這就是許多企業家能夠遊刃有餘的駕馭自己專業以外職業的關鍵所在。創造電商傳奇的“下一個比爾-蓋茨”的馬雲,你能想象到他是一個畢業於普通師範大學,對電腦一竅不通的“外行人”嗎?
在還沒有發現自己的特長是什麼、自己的興趣在哪裡時,你應該順其自然。要坦然地接受緣分安排你的第一份工作,即使不是理想的。你要相信工作能力和興趣在工作中是可以得到提升和培養的。退一萬步說,與公司的簽約不是一份賣身契,工作一段時間一旦發現不合適的話,你還有跳槽的選擇。
第一份工作的陰差陽錯時有發生,不要把它看成是命運的捉弄。我有一位好友,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但是命運卻將他分配到了一家染料廠,做了一個翻三班倒的車間操作工。工作不久,工會發現了他的特長,就將他調到了廠工會做一名文員,出出黑板報和工廠簡報。後來還送他去了交通大學藝術系深造。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級畫師,他的許多作品被國內外畫廊及收藏家收藏。
職業的選擇,我不主張以愛好或者興趣為導向。愛好也好,興趣也罷,都會隨着環境、閱歷等變化而有變化的可能。而應該側重於自己的天賦或者說特長。做到“愛你所選”,也就是俗話常說的:做一行愛一行,再俗氣的說法就是“先結婚後戀愛”,也不失為一種擇業途徑。
上述九旬夫婦的故事,就是先結婚後戀愛典範。他們的相濡以沫應該是在婚後的一分一秒、一時一日、一天一年的歲月中,慢燉熬製成就的,不是憑藉著初次見面時的“來電”。他們那個年代應該都是娃娃親。
不知從啥時開始“來電”變成了相親男女初次見面時有感覺的專業名詞。不知道有多少對青年男女因第一眼的“來電”而步入婚姻殿堂,但是在我身邊卻有太多的青年男女因為第一面的“不來電”而繼續着他們“剩男剩女”的單身生活。
激起男女間的“來電”,更多的是來自於對錶面光鮮的追求,比如對方魁梧或修長的體形、健康或晰白的肌膚、得體或入時的穿着、酷男或靚女的臉型等,是視覺刺激激發大腦亢奮的一種瞬間感覺。這種感覺就似浮雲一樣,不說轉瞬即逝,可不會長久的存在。站在遼闊的草原上仰望天空,抓人眼球的往往是這些形狀各異的朵朵白雲。可是,當白雲飄逝而去后,你才會發現,才會明白:真正能永駐的美麗是被白雲遮住的一望無垠的湛藍天空。
選擇終身的伴侶,追求愛情的永恆,將這一神聖的使命建立在“來電”的浮雲基礎上,顯然是極其危險的、愚蠢的、不靠譜的。“來電”的戀人可能是你印象中最難忘的一個人,但不一定是最合適你的一個人。對方的性格、文化、嗜好、有否感恩之心等“來電”背後的厚重的內涵才是你應該去關注的。
對第一份工作的選擇同樣是這樣,不要太在意這份工作是否對你產生“來電”。首份工作可以不在一線城市,可以不坐在像樣的辦公樓里,可以不穿着正裝,可以做着自己沒有興趣的工作,可以不是高薪。因為人生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第一份,而是最後一份。既“爭千秋,不爭一時”。也就是常人所說的看誰笑到最後才是最重要的。
愛你所選----我的擇業觀 標籤: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