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觀后感>看建黨偉業觀后感

看建黨偉業觀后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看建黨偉業觀后感(一)

  光陰似箭,現在黨已經90歲了,從當年的“風腥血雨”到現在雨過晴,又有誰能體會當時的艱辛歷程呢,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才是甜。當共產黨誕生的時候,就彷彿註定它以後的成功,看完《建黨偉業》才明白,當初黨的誕生,就是為現在的和平而建立,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戰爭,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共產黨對我們的“恩賜”。

  一群外國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拍中國的歷史大戲,這是一種國際主義精神。173位明星傾情演繹了90年前那波瀾壯闊、歷史意義又極其深遠的一幕幕。在“數星星”的同時,我被北大“新文化與舊文化”的激辯場景所感染,被“五四運動”的宏大場面深深震撼,甚至熱血沸騰,在走出影院后,情不自禁去翻閱黨史。作為年輕一代,我們需要重新走進歷史,重新在歷史中汲取力量的源泉。從重大歷史事件中尋找自己的坐標系,激勵自己,尋找自己的青春動力。

  我看電影很少流眼淚,可是這部片子,卻總讓我的眼睛濕濕的,最後當12位共產黨人一起低聲唱着《國際歌》的時候,我的眼淚終於奪眶而出。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真實的看到了那些革命先烈是怎麼一步步艱難的走過來的,也清楚的了解了我們的黨是怎麼從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讓我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有了全新以及直觀的了解,每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都被演員活生生的演繹出來,他們的精神和信念感動着我們,一種久違了的青春的衝動澎湃在我的胸中。

  真的很感謝這部電影,讓我們體內的熱血又沸騰了,讓我們對信仰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的,為了心中的信仰,革命先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怕流血犧牲,為了建立新中國,他們甘願赴湯蹈火!真的很感謝先輩們冒着生命危險為我們建立新中國!真的很感動先輩們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這種大無畏的精神!

  這部電影很有教育意義,很值得年輕人一看。

  看建黨偉業觀后感(二)

  《建黨偉業》上映之前後,就有很多人關注,褒貶不一。褒貶之事,且由好事者問之。吾人只是有感而發,不成系統。

  《建黨偉業》首先敘述的是建黨背景:清政府腐敗無能,有識之士引領辛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統治。當然這個暴力還是有節制的,就是先武後文,逼清皇帝退位。吾人想是辛亥革命領導人慮及革命武裝不夠團結、強大,曠日持久革命未必有絕對勝算,於是與清臣勢力(主要是袁世凱派)談和,共逼清王朝退位,這是其一(這一點只是解決結束封建統治一事,但今後如何治國,因各派勢力的意見並未統一,結果清政權覆滅后,造成軍閥混戰奪權、國家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其二,辛亥革命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綱領,當然就以推翻清政府為革命目標。(這一點是患了短視症,革命思想有限,將清人視為韃虜,排除在中華民族之外,無法統一各派勢力,共建國家。)其三,辛亥革命領導人企圖以退為進,先推翻清政府,再伺機奪權。(這一點想法雖好,但終有遺憾,殊不知,一旦清政權作為國家政權不存在,那麼各地軍閥政權就強大起來,擁兵自立,場面自是不可收拾)。

  《建黨偉業》接下來是敘述建黨先驅探索真理過程:軍閥混戰,百姓困苦不堪,建黨先驅敏銳意識到光推翻舊政權不行,還要革除舊思想、舊文化、舊勢力,在內憂外患下,五四運動爆發。五四運動,是一場全面的革命,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的革命,在政治上表現為群眾運動,涉及到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凡是運動都需要有一個運動綱領支持,否則是一場混亂,而綱領又是思想性的,五四運動雖然是學校老師、學生髮起,但得到了勞苦大眾的響應,五四運動於是就從學生的遊行示威發展成全國性的群眾運動,工農長期受壓迫的情緒由此激發出來,有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性。要想思想上領導工農這樣一個教育程度不高,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就必須有一種簡潔明了、直接了當的思想引領,而馬克思主義思想正好具備這些要素:一是馬克思主義崇尚社會平等,反對剝削和壓迫,這是勞苦大眾的心聲;二是馬克思主義強調暴力革命,而勞苦大眾不懂得深奧、繁複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對暴力,他們起碼都能有直觀的理解,不就是打、砸、燒、奪而已,雖然馬克思主義所說的暴力並不是流氓暴力;三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這是讓勞苦大眾直接能看到的希望和成果。因此在波詭雲涌的國情下,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暴力革命。

  《建黨偉業》第三部分就是敘述建黨過程:建黨先驅在共產國際的支持下,成功建黨。建黨大會上強調暴力推翻舊政權,建立新制度。這一細節引人深思。

  《建黨偉業》結尾部分就是簡略敘述建黨后黨領導人民進行暴力革命,以及奪取政權后,走向復興之路的一些鏡頭。

  吾人之觀后感,並不在於《建黨偉業》的褒貶問題,而是,《建黨偉業》一種濃縮型的史書,雖然未必都是史實,但基本輪廓是清楚的。這樣,一般民眾都可以了解一二,而不必啃書,搞史學研究。

  《建黨偉業》所給人的感受就是血腥暴力。特別是宋教仁強調內閣制的民主政治思想,結果就遭暗殺。這讓人覺得在政治上講斯文是沒有用的,唯有暴力革命。因此,建黨之初,強調暴力,用暴力來推翻舊政權,建立新制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後來的歷史告訴我們,在建立新政權、新制度后,暴力不是萬能的,也是萬萬不能的。但是遺憾的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思想只是告訴我們暴力革命,後來毛澤東也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因此,馬克思主義並不是萬能的教條,我們不能犯教條主義,直接套用,特別是在新時期,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所沒有的,必須發展,不能硬套。中國的領導人也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不斷強調共產黨從革命黨過渡到執政黨,強調和諧建設,而不能硬套“暴力革命”。

  和諧建設思想才是人類發展的真諦!!!

  現在有一個問題,和諧建設思想應該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太大,太深,太重要了,吾人只是一小卒,心有餘而力不足,但吾人以為,和諧建設思想應該是全面的,涵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等領域,不要急,向前看,實踐會告訴我們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辛亥革命也是依靠暴力革命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新制度,但為什麼在中國大陸不能穩定、長期執政呢?換一句話說,當初中國人民為什麼不選擇國民黨領導和執政呢?吾人想是有這麼幾個比較,在當時,中國共產黨就有這麼幾個優勢,能夠順應歷史潮流:

  第一,群眾基礎,或者叫經濟基礎:國民黨雖然執政,但是執政基礎卻是各派勢力均衡的結果,國民黨因此必須考慮到當時的權勢各派,結果失去群眾基礎,特別是勞苦大眾。勞苦大眾此時占絕大多數,但赤條條來去無牽挂,勇於革命,希望革命。而作為當時的資產階級,在經濟上也不是佔有相當的優勢,這樣資產階級共和國就沒有穩定的群眾基礎和經濟基礎。而中國共產黨依靠馬克思主義思想,團結勞苦大眾,為勞苦大眾謀出路。而群眾基礎是最廣泛的政治基礎,雖然平時鬆散無力,但如團結起來,扭成一條繩,那是有巨大能量的,堅不可摧。另外一個就是,群眾永遠希望有一個統一的強大國家,而當時的中華民國只是名義上的統一,軍閥割據嚴重。

  第二,組織基礎:首先,在團結群眾上善於宣傳,有力組織起勞苦大眾乃至其他社會力量;其次,黨自身組織建設依靠民主集中制,民主與集中有張有弛,確保上下團結一致;再次,軍事組織在思想上整齊劃一,聽從黨指揮,保證了團結力和戰鬥力。而中國民國各派勢力,明爭暗鬥,內傷甚大。

  第三,國際基礎:雖然中華民國也有西方勢力(如美國)支持,但中國近代被列強侵略、瓜分的歷史,使得群眾對這些西方勢力十分反感,而俄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共產黨因為有共產國際這個大系統為基礎,使得群眾沒有排外思想,相反是歡迎的,認為共產國際友人是幫助我們的。這是正面的國際基礎。另外,兩次世界大戰衝擊了中國現有政權,中華民國的執政薄弱環節暴露出來,使得中華民國的執政軌跡發生變化,無法回到正常軌道上來,這從反方面無意中支持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

  看建黨偉業觀后感(三)

  歷史是一條長河,生無止息。人,無力倒回,只能觀望。

  中華歷史殘捲風雲數千年。興衰交替,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可是這種近乎絕對真理的背後,註定是無數人的激情、奮鬥和犧牲,而那種在民族存亡與自身生死之間抉擇的矛盾,是沒有切身體會的我們根本無法感受到的。而唯一能夠將他們同我們聯繫起來的,是一種血肉相連的同胞之情,是一種早已深入骨髓的民族情懷。

  可是,我從來不知道能夠在新世紀的陽光下,能夠揮霍生命的力量竟然可以如此不易,幾近奢侈。我是一名大學生,是一名新生的黨員,生在國旗下,沐浴黨的恩澤。我的確知道曾經的中國飽受列強的凌辱;知道那些自稱文明人的野蠻人,他們的鐵蹄蹂躪過中華大地;知道祖國母親被入侵的強盜瓜分淪陷大片殖民地。當一個國家的主權被破壞,政府成為敵人統治自己的工具,當經濟成為附庸,文化面臨衝擊,各種不平等條約,各種屈辱的服從,我知道她所有的呻吟和掙扎。我知道最後拯救她的是黨,帶給她新生的也是黨。然而,我只是不知道革命先輩那種“拋頭顱,灑熱血”的澎湃激情源於何處。我不知道為什麼要那些正直大好年華的年輕人擔起救亡圖存的大任。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又的的確確做到了。

  於是,那個時候,愛國情懷與我,是一種莫名的崇敬,是一種從小就被要求的責任與義務。

  可是,興亡由人定,盛衰豈無憑?一頁風雲聚散總歸是有其因有其果的。我們無法理解,只是因為我們還未找到一種能更加透明、更加深刻地了解他們的途徑。任何一本歷史書里,文字只能客觀地記敘,任其描繪地再栩栩如生,若非親身經歷,仍舊是無法深刻體會的。或許,我知道,只是不理解。我只需要找到那一種途徑。

  那天,我坐在學校報告廳看完了兩個多小時的影片《建黨偉業》,我似乎找到了一種理解,對黨的光輝的理解。

  因為痛過、屈辱過,絕望過,卻不曾低頭過,所以榮耀,所以光輝。

  然而,這種理解,亦或者說是詮釋,它源自另一種不能被華麗的辭藻修飾,甚至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東西,那便是愛國情懷。聲嘶力竭是影片中出現最多同時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愛國情感的宣洩,簡捷、堅定、擲地有聲。它來自一個孱弱社會的文弱青年人,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是庸俗的不顧形象的誇張方式,可是我覺得這是一種來自人靈魂深處的爆發力,帶着所向披靡的穿透力;是一種欲圖對抗絕望現實,來自內心一絲希望的升騰;是一種最真實的,並且能夠令人身臨其境的感召和呼籲!它是所有激情和勇氣的來源,是一場殊死和野心的較量,是所有革命者誓死如歸的宣許,是千千萬萬同胞得以脫離水深火熱的寄託,是一個民族即將重生的吶喊!

  當3000多名高校的學生代表衝破軍警阻撓,雲集天安門遊行示威;當學生痛打章宗祥,火燒曹宅;當32名學生被軍警扣押,當各界人士群起抗議;當舉國上下大規模地罷課、罷工、罷市紛紛響應學生;當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合約》上簽字后拂袖離去……這一幕幕快節奏的鏡頭銜接,是革命熱情和愛國情懷的濃縮和迸發,是任何一種力量都無法抵禦的!那時候,我確然明白原來一些人可以舞文弄墨,細嗅薔薇,但是同樣也可以心懷猛虎,力挽狂瀾!

  那一刻,我如同被閃電擊中,一股流體已然在體內串起、迸濺。如果我能故作堅強地說不落淚,那一定是假的。那一刻,我才感受到,原來真的有種東西叫做血脈相連,真的有種感情叫做家國情懷。

  十年,於起落的歷史洪流,如滄海一粟。十年,於危難的中華民族,卻是滿腔的熱情和全部的家國之愛。十年,風雨兼程,積聚着一代人和一個民族在一個蕭條時代的全部力量!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弱國無外交”,“落後要挨打”,想自救就必須自強。如何自強?我想,國富才會民強,這好像是亘古不變的真理。當機遇與挑戰並存,借用狄更斯的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我想,影片除了紀念意義外,一定是具有教育意義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我能感受到的最熾熱、最直接的。作為任何一名國家的公民,我想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對愛國情懷的認同。審視自己,以往總是為賦文章,強說愛國,卻不知道它是否真正地存在自己身上。我想,之所以我們感受到的愛國情懷薄弱,可能是因為我們現在置身祖國家園,擁有強烈的歸屬感,所以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就少了。這或許也是,身在國外的人更會表達愛國情懷的原因吧!其實,這種情愫一直都在,並且一直在沉澱,一直在凝聚,我覺得它與歸屬感一起,以互補的方式存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我覺得作為學生,我們要尋找的不是一種以往民族的恥辱感或者榮譽感,不是對革命者的謳歌崇拜或者是對侵略者的仇恨唾罵,因為那都是過去的歷史,無論對與錯、是與非、曲與折都已成定局。重溫歷史,當然是具有某種提醒、警示或者強化的作用,只是我想,每一種結局必然有其自行的軌道,就像共產黨的誕生,應允了歷史的要求,應允了民族的要求,不是說阻止就能抵擋的了的。

  與其溫存過往榮辱,不如應對往後張弛。

  我想,我們要在影片中尋找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如何在黨領導的大環境下,安放自己人生或者說走何種人生路的選擇。可是,並不是說黨的信仰就一定要是我們全部的信仰。因為,時代在進步,新舊事物更替同歷史興衰交替一樣,順應潮流,並不能說黨的信仰就一定是絕對真理。於我,那種視死如歸的革命犧牲精神太遙遠,我需要的只是來源於它的一點點的堅持和勇氣,作為我信仰的某種支撐,就像存在飛蛾體內的某種化學元素,促使其毅然撲火。撲火與否,另當別論,我要的是像飛蛾一樣源自靈魂深處的那種對信仰的支撐和延伸,鞭策我為之努力為之奮鬥,那就夠了。

  這就是我觀《建黨偉業》,最深刻、最真誠的感悟。



看建黨偉業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