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思想鉤沉>乘虛而入,諸葛亮“投靠”劉備的理由

乘虛而入,諸葛亮“投靠”劉備的理由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眼下輿論較多的是組織或領導如何“用人”,卻鮮見如何引導我們這些普通人怎樣去選擇好適合自己的單位和“老闆”。也許是因為“人才”是賣方市場,“普通人”是買方市場,或缺的是“人才”而不是“一般人”,所以對“人才”是他求你,而“一般人”則要你去求他。相對而言,人總是處於“被動”地位。

  其實“人才”並沒確定的標準,只要用人單位需要,掃地的也是“人才”;反之,即便是博士,環衛所也不把你當一回事。因此,重視“用人”的同時也要重視引導教育“人才”尤其是“普通人”怎樣去選擇好適合自己的單位和“老闆”。

  這方面,要向諸葛亮學習。

  一個有抱負、有作為的人可以有三種選擇,第一種就是像曹操那樣,自己打江山;第二種像周瑜那樣,幫別人打江山;第三種就是像那些隱士一樣,誰也不幫在家待着。然而諸葛亮選擇的是做一個賢相,一個名將,一個平治天下的定鼎之臣,所以他一定要給自己選個好老闆。

  放眼望去,這麼多的公司,這麼多的企業,這麼多老闆,究竟選哪個?

  諸葛亮的決斷與眾不同。

  當時有三個人可投靠,一是劉表,而是曹操,三是孫權。劉表方便但能力太差;曹操雖強但太狂且手下強人如林;而孫權心胸狹窄且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間太小——所有這些,都是諸葛亮所不願意的。

  諸葛亮的目標很清楚,就是我到了這個老闆那裡,一要立即可用,二要得到重用,三最好要專用。因此對他來說最好的選擇,是一個將來能夠成就霸業的但現在又尚不成氣候的英雄,也就是說這個人要有志向,要有條件,雖然現在處於困境,亟需有才幹的人去幫助他,使之有大顯身手的舞台和可能——然而究竟誰符合這個條件呢?

  此時,胸懷大志的諸葛亮,密切關注着時勢和時局。經過一番對比,他決定既不選擇擁有政治優勢的曹操,也不選擇文韜武略的孫權,出人意料的是最終把目標鎖定在了劉備身上,這使人驚訝並迷惑不解。因為那時的劉備還寄人籬下,依附於劉表,勢單力薄。

  那麼,劉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什麼特殊的魅力吸引諸葛亮的目光呢?

  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看準目標,乘虛而入。

  他選擇投靠劉備的理由大概是——

  第一、他有帝王之分,就是說劉備具有成為一個皇帝的可能性。早年劉邦就留下遺志言,大漢江山不能旁落於外姓。而劉備是劉氏宗室,是皇帝家族的人,名正言順。所以當今聖上還得喚他一聲叔,叫做劉皇叔。從相面上看,劉備的形象好,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帝王之相。

  第二、他有帝王之志,就是劉備有想當皇帝的強烈慾望。劉備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劉封,一個叫劉禪,合起來就是“封禪”。封禪是中國古代有德帝王祭奠泰山的儀式,祭祀主體只能是皇帝,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皇帝都可以,要是有德之君,再就是祭奠必須是要泰山上做。即在泰山頂上祭天叫做“封”,在泰山腳下祭地叫做“禪”,合起來叫封禪。所以劉備把自己想當皇帝的願望溢於言表。

  第三、他有帝王之術。劉備自稱是漢高祖劉邦的很遠很遠的後代,從小就好逸惡勞,但比劉邦做人還要厚道,比較得人心。據說他擔任平原相時他有個手下瞧不起他,就買通刺客去謀殺劉備,結果刺客來后劉備按照他接待人才的那種方式又接到了這個刺客,和他一起喝酒,和他一起吃飯,和他一起玩兒,玩完后刺客說我是來殺你的,不過我看你這個人這麼好我就不殺了,我告訴你是有人要殺你的。根據史書記載,劉備很善於救濟窮人,不管人家地位高低,一律平等對待,特別是尊重人才,因此很得人心。

  第四、他有帝王之福。劉備一出山就得到了關羽和張飛兩門兄弟加幹將,有情有義,一定能夠輔助他成就宏偉事業。劉備這個人,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本事,但是很虛心,重感情,有同情心,因此人緣絕好。他有許多男人所缺少的一面,就是喜歡哭,而且哭得很真誠,以至於在很短時間裡獲取人們的好感與支持。所以,在他身上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第五、他亟需能人輔助。雖然劉備具備以上稱帝的國家,但他奮鬥了很長時間都沒能成功,缺什麼呢?缺乏有人幫他去謀划和實施。而這個時候如果身邊有那麼一個能人,就像“瞌睡遇上了枕頭”,實屬彼此共同需要,各得其所。

  居於此,諸葛亮選擇了劉備。事實上,諸葛亮得到了用武之地,劉備也得到了一個垂名千古的傑出軍師。他們各自都走上了一他共同的成功之路。諸葛亮來到劉備的身邊真是劉備的大幸。

  由此,想到了現在。劉備軍事集團就像一家正在發展中的民營企業,有一點資金,有一點經驗,也有一點產品,但是找不到主打產品和營銷路線,他缺一個CEO。而諸葛亮就像一個能幹的職業經理人,他就是給人家做總經理的,他自己沒有產業,他也不開公司,他需要找到一家好公司。所以劉備得到諸葛亮那真是一拍即合,如魚得水。

  後來人們大多談論的是劉備“三顧茅廬”於諸葛亮,其實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互相選擇對方,都使自己獲得了“雙贏”的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