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雜文隨筆>世俗評說>“放養”和“圈養”

“放養”和“圈養”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有朋友看了我前一篇日誌(《家教“戰爭”》),評論說:“很有道理,可是家長往往很難做到。”,我想多數家長是這樣的。“站在白雲上唱天瀨之歌”,這個是我老婆給我的諷刺評論,也有個朋友評論:“放養吧!”---我明白她不認可我的觀點,但我覺得這個挺有趣,於是我回復:“放養才是正道,現在都太圈養了”。

  關於兒童家教歷來爭議紛呈,家長中正反雙方都能舉出無數的例子來佐證自已的觀點:涵蓋所有的名人和他的上幾代,遠到孔孟、華盛頓、愛因斯坦......近到朗朗、普京、奧巴馬、.......,似乎只要走他們父母一樣的路就能把孩子培養成他那樣,其實每個孩子和家庭都獨一無二,孩子以後的路和家教不能說沒有聯繫,但是絕不是最直接的關連。家庭、社會、機遇、膽識、個性形成高度複雜的環境,孩子最終走到哪裡,95%由自身因素和所處環境決定。現在家長的毛病是把5%“家教”幾乎列為小孩後面的路的95%決定因素,因此才有太多的痛苦和無奈。

  我的觀念是比較放任的那種,所謂“放養”、我老婆的觀念是“圈養”,我兒子就在我們倆“放養”和“圈養”中慢慢長大。相信很多家庭也都是這樣吧。

  有時我想:要是兒子由着我的“放養”方式來,憑着他的喜好來學習和做事,童年會是比較放鬆和快樂的,我和兒子關係比較融洽,極少衝突,可以算是個例子吧,但也許成績會不怎麼樣,以後也許會十分散漫,變成“野人”,做不成什麼事,這也是我老婆一直這麼覺得並對我十分不滿的。但是如果由我老婆的“圈養”方式來,事事強制他,向某個典範學習,盡量少玩,多學知識和才藝,也許學習成績會比較好,才藝上也會比較突出,也許以後會成為某一方面的XX家,但童年就沒什麼快樂和自由可言,會十分壓抑,個性發育可能不健全,這是我一直這麼覺得的。

  這樣,我們的爭執就集中在孩子“各種可能”的“未來”上,這就涉及了一個家教是着眼“現在”還是着眼“未來”的問題。我着眼“現在”,老婆着眼“未來”,於是在這兩個問題間我們便經常走不到一塊兒。“立足現在,放眼未來”也許才是正確家教方式,但這裡便有個偏重的問題,“現在”重要還是“未來”重要?看到這裡,許多中國家長毫無疑問都會覺得“未來”重要,家長所有的勞苦都為了孩子的“將來”!於是回到了千百年來的教子怪圈:為“未來”犧牲“現在”。可是現實世界里許多孩子最終往往不能按家長事先設定的軌跡走,於是各種各樣的新的痛苦,一輩子永無寧日。我總是覺得:一切“未來”都只是一種假想,尚在不可知之中,我們可以把握的是“現在”,現在“痛苦”不能保證未來的“幸福”。現在“幸福”不能肯定未來就“不幸福”,我們只能設法讓現在盡量幸福。“先苦后甜”的看法其實是不合邏輯的,多少人“苦”了一輩子,到了“甜”那天怕是快要入土了。很難想象無趣而壓抑的童年能給孩子帶來燦爛未來。

  有一種很可怕的現象是:絕大多數的家長甚至老師都有意或無意地把學習當成一個苦差事(只要從眼神和語氣中就能感知出來),於是,既然是苦差事,那小孩就肯定不願意主動去做,只能由大人押着去做,便有了各種逼廹和反抗。兒童教育應該更講究熏陶啟發,而不是強制填鴨。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讓學習成為樂趣才有可持續性,讓學習、閱讀成為人生的負擔就是教育的失敗,不管是家教還是學校教育。

  “性格決定命運,態度影響格局”,那些卓越的名人,他們所走的路多數未必是他家裡給他設定的,他們一樣有各種弱點和不足,唯一的一點是:他們都有着與他們的興趣相適應個性,不是因為他在童年學了很多與他興趣無關的技術,我還是堅持更多的“放養”,更少地“圈養”。

  (高世麟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