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有《乞丐與王子》的故事,可那是虛幻的。而在中國卻有一個真實的關於《乞丐與天子》的故事,他的主人公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國歷代帝王之中,是一位更善於接近下層群眾的帝王,也是更加痛恨貪官污吏的皇帝。朱元璋自小放牛出生,後來因貧困而入寺廟為僧,一個月後又以行腳僧面目遊走四方,這也為他後來成功開創一個朝代埋下伏筆,也是他能夠體恤民情,洞悉統治階級黑暗的一個潛在機遇。
朱元璋出生於1328年(元天曆元年)安徽鳳陽縣(當時的濠州鍾離)。他的先祖家在沛,後來遷徙到句容,又遷徙到泗州。到他父親時遷徙到安徽鳳陽。1344年因發生旱災和蝗災,爆發了大規模的飢荒和瘟疫。朱元璋當時十七歲,父母兄弟接連病死,因家貧無力安葬,同村人劉繼祖送他一方地,才將親人埋葬,這塊地也就是後來的鳳陽皇陵。這些貧困的遭遇,也是他更加痛恨貪官的一個重要原因。
明太祖孤身一人,無依無靠,就到了皇覺寺當和尚,這樣一日三餐是有了保證,雖然清苦,也總算餓不死了。然而,好景不長,就在朱元璋當上行童五十多天,即被迫遠離寺廟出去雲遊四海,行乞為生了。原來,皇覺寺主要靠收地租維持不敗,只是這年災情嚴重,無論如何收不上來地租,加上寺中和尚又大都拖家帶口,吃飯人多,存糧再難維繼眾多人等,只能陸續讓和尚們外出化緣混日子。論理說,廟裡不算不錯,讓朱元璋最後一個出去化緣。這也讓皇覺寺有後來風光的重要原因,也體現了朱元璋有恩必報的性格。
然而,朱元璋在廟裡只呆了不到兩月的和尚如何懂得念經化緣?只有頭戴破箬帽,身穿百納衣,手持木魚缽,八方行走,雲遊四海,如乞丐無異了。朱元璋在這三年中,風餐露宿,沿街求乞,歷盡艱辛,受盡欺辱。走遍安徽合肥、河南信陽、固始、臨汝、淮陽、鹿邑等,后又重回安徽亳縣、阜陽。最後又重回皇覺寺。在遊歷中也有許多讓後人稱奇的傳說。如有一次,朱元璋累宿一山中涼亭之內,適下大雨,卻有兩名豪俠大漢,也正好趕巧歇腳涼亭,卻見一個破爛叫化子露宿亭中,不由暗暗皺眉。由於亭內狹窄,朱元璋一人佔去大半,兩人很是不便,就去推朱元璋想讓他起來,哪知一推之下,朱元璋反而將討飯棍往頭上一放,四肢張開如大,正好合成一個“天”字;兩人一見也沒多想,其中一人用腳一腳踢去,卻沒想到朱元璋仍未醒來,反而在迷濛之中將頭上討飯棍一抓,擱在腰間,頭足彎曲如蝦,又下好組成一個“子”字。這下子兩豪俠看后卻嚇了一跳,不由仔細端詳起朱元璋來,但見他臉形生得很是奇異,長長的粗眉大大的眼,鼻樑高聳,下顎突出,形如龍首,不怒而威。於是,兩大漢一夜未敢驚動朱無璋,左右看護在他身邊。直到天亮后朱元璋醒來才和他打招呼,客氣非常,禮貌有加。後來這兩人也成了朱元璋手下的重要將領。
朱元璋在後來的《御制皇陵碑》中回憶道:“從各為計,雲水飄揚,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侶影相將,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跪,仰窮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凄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俠佯。西風靏淚,俄淅瀝以飛霜,身如蓬逐風不止,心滾滾乎沸湯。“
也就是說即使多年後太祖在成為皇帝之後,這三年的乞丐境遇仍舊曆歷在目。也下是這一段淪為乞丐的切身經歷,使少年朱元璋眼界大開,也結識了諸多的江湖朋友,也增長了見識和才幹。同時也造就了他勇敢、堅定的性格,同時也鑄就多疑、猜忌和殘忍的一面。
當然,叫化子多的是,但成為皇帝的僅朱元璋一人,因此,這內中有其它諸多複雜的因素,也是歷史機遇造就了他。但乞丐變皇帝卻是讓人驚奇的。
在朱元璋成為一方領袖之後,他體恤下情,了解民意,遵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發展方針,在其所佔領地方鼓勵農桑,實行屯田,減輕賦役、設立學校等都是與他當初三年的乞丐生活中的體會有密切聯繫的。
在其後的胡惟庸、藍玉兩個“黨獄”和“空印信”案中,朱元璋利用兩案共誅殺各級官吏四萬五千多人,將開國功臣幾近殺光。這下是他多疑、殘暴的表現,也是他強化君權、嚴懲他最痛恨的貪官污吏等腐敗行為的表現。因此明朝洪武年間貪污幾十兩銀就是殺頭之罪,有的貪官甚至被剝皮製鼓每日敲擊,以警示他人。
朱元璋七十一歲臨終時有一段話很能體現他的心態:朕受命於天君臨天下三十一年,為國家憂心積慮,每天勤懇不敢怠慢,總想為民眾謀利,但我出身於貧寒的普通百姓之家,沒有古人那麼多的淵博知識,愛護善良和憎恨醜惡的言行舉動,也遠不及古人……我死後,天下臣民哭祭三天全部脫去喪服,喪葬祭祀不能用金玉,不影響民間婚嫁……。也就是說象朱元璋這樣到死還能關心民眾的皇帝,也是他當和尚做乞丐有相當的關聯的。
在今天的當官人中也有許多來自農村貧寒的底層,在物慾橫流的時候,能不能堅持執政為公、清廉為民的底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