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妻平常喜歡和村裡鄰居老人在一起家長里短地攀談,有一天我在家寫作,有幾位鄰居老太來訪,老妻很熱情地接待,她們便開心地聊了起來。我在旁邊聽着,不覺聽出一點滋味來。
主要話題是兒子和兒媳如何對待她們的問題。有一位老太感到很知足,但她的要求很低,說平常只要能自理,用不著兒子和媳婦操心,以前苦日子過慣了,現在吃好的腸胃還不舒服呢,只要每天中午有個青菜豆腐就行,平時也不喜歡吃零食,人家親戚送的營養品都給重孫子吃了,不管兒孫們閑事,只要有得吃就知足,她感到兒孫們對她還是孝順的。
而另一位老太卻沒有她心態好,感到自己很委屈。說平常肚裡感到癆癆的,只要半天沒一點零食吃,就感到心裡有一點虛空。只是沒有條件吃,她曾向兒子和兒媳婦提出來,卻受到兒子和兒媳婦的奚落,說上了年歲的人,消化不良,平時活動少,不要過多的營養。而兒子和兒媳婦對孫子卻有求必應,要個天有半邊,唯有她想吃一點都困難,她說小孩子長大了有得吃,我們是吃一天就少一天,真有點值不當啊,怎麼到老了就受罪了呢,她一句感嘆:“我們上了年歲,連個小孩子都不如。”
還有位老太的話題也是圍繞兒子和媳婦的孝順問題。說兒子和媳婦平常對她還不錯,還算客客氣氣,從來對她沒有大聲言語。生活上照顧也算周到。但是和孫子和孫女兒比起來,用的錢沒有他們小孩子的零頭。
老妻是個和事佬,便用很淳樸的理論說服她們。說我們鄉下不是有句俗語叫老要時樣少要乖嗎?兒子和媳婦也不容易,他們苦幾個錢,上有老下有小,壓力也大。我們現在這麼大年齡能跟小孩子比嗎?首先現在小孩子沒有受過罪,各家多是一個慣寶寶。哪家子不把小孩子放到心尖上,他們不把錢花在孩子身上,總不能替你老太婆再上大學吧。誰人養的誰人心疼。我們有什麼理由要同孫子攀比呢?這些老太婆被我老妻一說認為在理,說我們都要上死路了,再同小孩子一般見識那還真是不對呢。
有人對這種老人不如小孩的現象進行過剖析,說之所以眼下兒女們把對自己父輩的親情看得比自己所生的下一代情感淡漠,主要是一種普遍的人情世故情感在大社會輕薄的原因。因為兒女們在優越的生活中並不感到父母的辛苦,而是感到這只是父母撫養下一代應盡的責任義務。家庭生活圈子在他們認為如同學校一樣,離開母校以後,也就無需再回頭去感恩母校。就像小鳥一樣,自己翅膀堅硬后,騰飛去了大自然,再去報哺乳之恩就沒有必要了。再說目前老人的生活能力還沒有大的減弱,有好多耄耋老人身體還很硬朗,能夠自食其力,好多人都有經濟結餘,這樣兒女對父母相對就不需要那麼厚重去緊跟操心了。
而對小公子和小公主的態度就不同了,經濟發展了,現在的年輕父母幾乎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花在這些小公子小公主的培養上,確實是要個天有半邊,我有一次在長途客車上遇到一位小孩的母親,她告訴我孩子上幼兒園已經花了十多萬,幼兒園也就是大中小班,還沒有到學齡,只是一種學前教育,卻投下如此血本,今後的小學中學大學以及大學以後的尖端教育,那該花多少錢。我問起她家的老人,她說兩位老人在農村還在自食其力種地呢,我問老人的年齡,說也就是六十幾歲吧,身子骨還硬朗,還能苦幾年,也在幫助我們減輕負擔啊。
這裡我就看到了“老人”與“孩子”所享受待遇的明顯反差,也許這位年輕母親並沒有理會這種“老”與“小”的差別認識。我看到目前農村中有好多空巢老人,七十多歲還在乾著體力活,為兒女們把農田活領着,而他們的生活很是艱苦,也很是簡單,平常多是吃點自己種植的蔬菜。有一點小病也捨不得花錢去醫院看,總是拖拖。等檢查到病情嚴重時,多已病入膏肓,難以醫治。到那時兒女才感到有一點愧對老人。
也許當今“老人”不如“小孩”是農村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也是很值得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特別是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朋友就更應該正視這一既關注到民生又牽涉到家庭的社會話題,老人儘管目前生活要比他們年輕或年少時要好得多,但早年他們畢竟吃盡了苦,為兒女為家庭已作出了傾心地付出,這時候也應該讓他們享享清福了,其實,他們也沒有過高的要求,沒有過高的奢望。我倒建議,能夠讓他們享受小孩子待遇就不錯了。
記得曾聽過一個民間故事,從前有一個窮苦人,把一位流浪在街頭的老人請回家做父親,讓小孩生活艱苦盡量把家裡一些好吃的都孝敬老人,老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孩子長大了有得吃,而老人卻沒有了長大的那一天。他的這種精神感動了老人,原來老人是皇帝微服私訪,讓這窮苦人全家後來都幸福了。儘管這個故事有一點離譜,但還是宣揚了社會要樹立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正氣的道理。還是值得後來人引鑒的。
我在想,“老人”與“小孩”是當今社會一對世俗的人性矛盾,對於這個矛盾如何處理得體,還真得要有一個高起點的高認識呢。
賜教處:江蘇淮安市楚州區南閘鎮文聯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