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6日,*縣人才志願者協會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來自各行各業的86名愛心人士匯聚在一起,宣讀通過了*縣人才志願者協會《章程》;安排部署了05年協會的工作和今後設想。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組織機構負責人,聘請白玉生、楊理躍為協會顧問。部分會員還進行了才藝表演。
會後第二天,我們放棄節假日休息天,不顧天氣寒冷,道路泥濘,深入全縣10個鄉鎮的16個村,走訪查看了15名貧困學生的家庭情況。在辛庄鄉后胡村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典型的特困家庭。如果不是親眼目睹,簡直不相信,天底下哪還會有這麼破爛不堪的家呀!——其“家”殘檐斷壁,3間堂屋房頂塌陷,只留下兩堵牆,2間西屋土房低矮潮濕,透風漏雨,被子是上級救濟的,衣服是鄰居送給的,睡床是地鋪稻草。50多歲的主人陳聖民,患有神經病、癲癇病,不時渾身抽搐而喪失勞動能力;老伴為供養兩個兒子上學讀書,特別是給大兒子上大學湊學費,患病而不捨得醫治,離開人世;大兒子陳新勝就讀於湖南湘潭大學化學院,生活費全是靠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三十、五十、百兒八十、三百、五百對起來的,至今仍欠學費14665.00元;小兒子因交不起學費,生活沒着落,綴學在家。我們親眼目睹到這些情況時,內心無比沉重,當場掏出自己身上僅有的200元錢……第二天,我帶女兒攜帶物品前去看望,並把陳新勝接到縣裡住,為他買衣服,檢查身體,打防疫針。每天晚上,同他談心交流,幫助其戰勝困難,克服自卑,樹立信心。開學時,又為他籌措2000元作為其生活費用。又免費送其弟弟到青島新時代技校學習技術。春節期間,我們還把走訪情況拍攝刻錄成《*縣貧困學生生活實錄》和《陳新勝家庭生活實況》的光盤,並向湘潭大學黨委寫信彙報情況。不久,湘潭大學給我們回信,院黨委書記找陳新勝談話,為其申請“芙蓉王救助基金”;一個星期天,白玉生書記專程看望了陳新勝的父親,帶去1000元錢、3張床、2床棉被、2桶食油。白書記回來的路上,又聯繫民政局楊局長為他家蓋房的事。
為了掌握更多貧困學生的真實情況,我們一些志願者利用節假日,經常下鄉走訪調查。還發動20餘名退休老幹部成立夕陽紅老幹部助學服務隊,走村串戶,幫助我們摸底調查貧困生的家庭情況。有的學生家裡只有一間房,做飯睡覺都在一起;有的學生家裡買不起煤,整年用秸稈燒鍋;有的學生家裡不捨得買菜,成天豆醬鹹菜;還有的連個像樣登子都沒有。每到鄉下,每次見到這種情景,我們的心情都異常沉重,考問着我們的良心,深切感到助學的意義。
3年來,我們幾乎走遍了全縣12個鄉鎮的所有村莊農戶,對500多名貧困學生建立了救助檔案,根據貧困生的家庭狀況、貧困原因,學生學習情況進行了分類登記,並根據不同貧困等級,分清輕重緩急,實施不同程度的救助。
2005年8月,我們把全縣12個鄉鎮的40名失去單雙親的特困學生收養在一起,和希望中學合作,創辦了一個情商教育實驗班,免除他們的學費、書雜費,還每人每月補80元、100元的生活費,定期為他們檢查身體、打防疫針,用愛心為他們營造一個和諧、幸福的學習家園,不能再讓窮人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今,2年時間過去了,這些孩子個個心態端正,健康活潑,學習上進,情商教育結出碩果!
為幫助我縣特困學生完成學業,建立救助長效機制,我們建立了桑梓助學基金,創立了接力救助模式,實施情商教育,賦予她深刻的文化內涵。“桑梓”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寓意家鄉栽培的成才樹,寄予厚望;“桑梓基金”倡導“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精神,水是生命之源,滋潤萬物。今日桑梓基金給貧寒學子一桶水,是生長之水,發展之水,責任之水。明天回報社會一桶油。由水到油的過程,是被救助者成長、發展、進步、成才的奮鬥過程;也是被救助孩子立德、立志、立身的修養過程。接力助學模式是:協會或救助者拿出一部分錢,資助一個或幾個大學生完成學業,受助大學生和協會簽定《回報桑梓自強承諾書》和填寫《結對救助卡》,就業后,受助學生要逐年返還桑梓基金,使更多的貧困生得以救助,愛心得以傳承。救助過程中,通過開展情商教育,使之成為受助學子與祖國和家鄉聯繫的情感紐帶,時刻激勵她們自強不息,勵志成才。
我們注重工作細節,確保救助質量。對愛心人士捐獻的每一筆款,每一分錢的去向,我們都及其敬重嚴肅,根據捐款人的意向,親自送到受助者手裡,製作了填着雙方姓名信息的結對救助卡,每個學期結束,囑咐孩子把生活學習情況寫信給救助人,為的是讓救助者感受到自己親手播下的種子在開花結果。
為規範運作,加強自身建設,我們制定了會旗、會歌、*縣桑梓基金管理辦法、財務管理細則、工作流程,設計了透明、周密、嚴格的項目執行和監督審查程序,從制度層面保證了協會的長效發展。為了加強與國內外志願者組織、慈善機構及海外學子的交流與合作,為熱心於公益事業的各界人士相互溝通搭建橋樑,我們克服困難,創辦了協會會刊《行動》,現已發放22期,上萬份。我們還建立建立了http://aixin110.com,中國*縣人才志願者協會網站,並以此為平台,開展扶貧助學活動,呼籲全社會參與助學活動,及時傳遞愛心,推動社會和諧文明與進步。
協會已連續3年召開*縣人才志願者協會會員大會,年年都有新收穫,次次都有新感動,來自全國各地、各條戰線上的*縣籍愛心人士從四面八方趕來,濟濟一堂,暢所欲言。
第一次會員大會通過了協會章程,選出協會負責人,明確了工作目標,部署了工作任務;
第二次會員大會北京市商務局外商投資發展處處長郭懷剛博士就家鄉的發展、協會的壯大、大學生的成長等問題談的感悟,尤其是寄語家鄉的大學生朋友的十句話,令我們至今記憶猶新,受益匪淺;
第三次會員大會辛庄鄉陳聖民老人兜着冰糖和蘋果要送給白書記,5000元喪子賠款助學子;陸集鄉優秀母親白海蓮,扛起家庭重擔,培養兩個女兒上大學,一個兒子上高中;陳庄鄉棗坡村的劉普太又當爹、又當媽,借債10萬元,培養了兩個研究生、一個本科生——他們來到現場,感人場面,令人熱淚盈眶。
每年縣委、縣政府隆重舉行的*縣桑梓助學金頒發儀式,縣領導講話感情真摯,受助學生髮言肺腑,特別是學生及家長用最傳統、最樸實的方式向縣領導和所有的愛心單位人士深深三鞠躬時,震撼人心!使人感動!
楊集鄉馬橋村李新巒老大爺,兒子死亡,媳婦改嫁,孫子李朝見撇給了他,得知我們救助他的孫兒,要給我們磕頭——
白衣鄉柳東村東頭一位年愈80的老大娘,兒子、兒媳相繼去世,領着2個孫女錢朝霞艱難度日,我們家訪時,拉着我們的手痛哭語噎,企盼着我們能救救她們全家。——
白衣鄉柳東村04年考上西南農大的劉士武,原來都是在報紙、網上看到過大學生在學校里撿飯吃,拾同學們的舊衣服穿,沒想到就同樣的事就發生在我縣劉士武身上,重慶青年報整版報道了《一個貧困大學生的生存哲學》,劉士武在大學苦苦掙扎,在校撿飯吃,拾舊衣服穿,甚至把別人不用的衣服三元、五元賣給工地上的民工,就這樣貧困的學生,當學校分配一個救助名額時,他主動讓給其他同學,因為他是班裡的團支部書記,自己靠星期天打零工維持生計。劉士武父親得腦血栓,不會說話,行走也困難。劉士武上大學報到時,只帶有800元錢,除去路費,交了飯卡,只剩下400元。他的事迹在重慶青年報報道后,引起學校社會極大關注,學校免了他當年的學費,並給他找了個勤工助學的崗位,幫他完成學業。
了解這種情況后,我來到劉士武家,看望了劉士武父母,給了他們200元錢,看到被子單薄、破舊,次日我又從家裡帶了床被子和一桶食用油送去。吳海芝聽說后,也送去500元錢。此前張耀華縣長結對救助劉士武同學。
2006年12月底一天的下午,我再次來到劉士武家中,士武他爹正在曬暖,看到他光着腳,穿着一雙臟拖鞋,士武他媽說這雙鞋還是撿破爛的給的。這時我想到了我的父母,要是我的父母這麼冷天沒襪子沒棉鞋穿,我該怎麼辦?於是我和司機把他托上車,到老城武裝部門市買了一雙鞋、一雙襪子,並給他穿上,又把他送回家。
今天春節,大年初一上午,我帶着媳婦、兒女一家四口拎着節日禮物看望他們,正好遇到千里迢迢,座2天2夜的火車前來看望劉士武一家的重慶一對夫婦,心裡特別感動,相比之下還感到自己做的遠遠不夠。劉士武在重慶讀書一直得到這對名叫劉勁輝、蔣玉蘭夫婦救助。臨行,劉士武的母親送給我一盤大花糕和一箱自己不捨得吃的笨雞蛋。
在我們救助的特困學生中,還有這樣一位母親,一個不識字的母親,陸集鄉前張趙村的馮鳳芹,丈夫遇車禍身亡,他獨自承擔了撫養三個兒女的重任,她為了供養三個孩子讀書,賣掉了家裡所有的東西,自己又去濮陽給人家當保姆。三個兒女不負母望,大兒子在東北大學讀計算機專業,二兒子在中山大學讀臨床醫學,女兒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讀法律碩士。二兒子趙大昌因飢餓曾暈倒在中山大學的教室,05年10月我去廣州參加人事部舉辦的培訓班,帶着六袋奶粉去看他,他春節回來后,來我辦公室,我又給他200元當路費。
是啊!是大家用愛心滋潤了貧寒學子乾涸的心靈,用善舉點燃了窮苦家庭破滅的希望,用行動改變了眾多孩子和家庭的命運,為祖國的未來撐起了一片藍天!
三、社會關愛,使協會不斷發展壯大
*縣人才志願者協會從孕育、誕生到發展壯大,風雨兼程走過一千八百多個日日夜夜,她克服困難,歷經磨難,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愛和支持,才奠定了發展壯大的良好社會環境和物資基礎。
1、協會的行動,得到領導們的支持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