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演講稿>公眾演講>汶川地震一個月:地震英摸報告會演講稿

汶川地震一個月:地震英摸報告會演講稿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昨天晚上,收看了央視英模報告會。張泉靈的報告平實中積聚力量,真情流露中彰顯令人震撼的敬業精神。

  汶川地震英摸報告會的一篇演講稿

  中央電視台記者 張泉靈

  各位領導、同志們:我是中央電視台記者張泉靈。5月12號,在珠峰呆了一個月之後我回到了拉薩,還沉浸在奧運火炬珠峰傳遞報道成功的喜悅中,大地震發生了。北京、台灣、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應是:唐山大地震影響到了14個省,這可能是比32年前更大的一次災難,而前方災情不明!情況不明的時候是最需要記者的時候!我得去現場!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後的第一原則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滿兩歲的兒子。但是這時候到一線去,不是我個人的選擇而是一種職業的天性。

  經批准,5月13號,我擠上了震后拉薩飛往成都的第一班飛機。

  幫助外面的人搞清災區的情況是這個時候記者的第一責任。太多太多災區的情況,搶險救災的人要知道,受災的群眾要知道,黨中央要知道。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從未有過的沉重。到達四川的當天下午,我們報道組立即動身前往受災最嚴重的北川。

  交通斷了,通訊斷了,餘震不斷。儘管做了心理準備,災難還是擊碎了我的想象。要快,要讓外面儘快了解災區的情況。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雨中發回了我在災區的第一條報道。

  路,是生命線,也是搶險救災的關鍵。奔向震中的途中我不停地問自己:災區的路到底怎麼了?通向震中汶川的路為什麼還不能打通?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把鏡頭對準這條路,去引導人們的視線。

  5月14號,我沿着汶川方向,奔向213國道,踏進了打通道路的現場。觀眾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幾乎半座山塌下來,路不見了。而這條路原本只有7、8米寬,一邊在塌方,一邊是臨着岷江的懸崖。工作人員上得去,但是展不開。這條報道,也許不那麼驚心動魄,但是它把大家的疑問解開了,責難不見了,人們焦急的心情也冷靜下來,開始積極地幫着出主意,怎樣才能使修路的進展快一些。

  在災區的人民處在驚恐與悲傷中的時候,特別需要鼓起勇氣,在廢墟上沒有比活着把人救出來更讓人振奮的了。5月14號,都江堰的幸福小區發現了倖存者,救援者開始與死神搏鬥。我想雖然壓在廢墟下的人我們連姓名都不知道,但電視機前有無數的人關心着她注視着她。我想讓他們看到:堅持,奮鬥,我們就一定能獲得重生!我向現場的領導建議直播救援過程。那天晚上,我知道很多人都守在電視機前,他們的心通過我們的直播與災區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那一片廢墟有三層樓高,裡面充滿了空洞和尖利的鋼筋,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整個直播過程中,我被指定站在一個巴掌大的位置,只能說不能動。四川台的攝像張業偉在黑暗中拍攝一刻也不能停止,他要緊盯着尋像器里的畫面,餘光還要觀察周圍的情況,根本顧不上腳底下。在起吊一塊水泥板時,我們腳下的斷梁被拉動了,原本安全的地方變得很危險。但消防官兵繼續救人,我們也繼續報道,沒有人離開。戰士們緊張有序又小心翼翼,我們的鏡頭盡量地靠近跟隨。幾個小時后,受困者終於被抬出來了,她活着!現場一片歡呼聲,我的耳機里也傳來北京演播室里的歡呼聲。我知道,電視機前守候的人們也會歡呼。我在現場用最大的力氣喊着:"這歡呼是對生命的禮讚!"外面的人不拋棄,裡面的人不放棄!救人的是英雄,被救的同樣是英雄!這,就是我們一線記者要傳遞的精神--以人為本。

  5月15號,我們跟着部隊徒步奔向震中,因為兩件事情要讓觀眾搞明白:第一,震中的鄉親們情況到底怎麼樣?他們最需要什麼?第二,進去救援的戰士們要面臨什麼樣的困難?怎麼解決這些困難?

  行進的路,有時候我覺得比在珠峰還難。那不是一條安靜地等你踏上去的路,不斷的餘震、鬆軟的塌方層、滾落的石塊,危險無處不在。一個滾石區,我們剛通過不久就再次塌方,半個山體撲下來,覆蓋了我們經過的道路。我們沒停下腳步,邊走邊拍。

  經過不停頓的9個小時,我們緊隨部隊到達漩口鎮,那已經是5月16號的凌晨一點。緊張、飢餓、勞累,我真的想躺下什麼也不做,但一想那麼多人等着裡面的消息,我們立即投入採訪工作。天蒙蒙亮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幾根從廢墟里撿來的木頭蒙上一塊塑料布就是帳篷了,外面整整齊齊放着三塊牌子:漩口鎮黨委、漩口鎮人大、漩口鎮政府。旁邊,戰士們已經展開了救援,當地的鄉親們給部隊送來了他們僅有的蔬菜。那場景,在我的頭腦中定格了,那畫面讓我震撼:災難降臨了,但我們有黨在、有政府在、有人民軍隊在,老百姓就有信心在!於是,我們用了一個長長的鏡頭。我要用這個畫面把這樣的信心傳遞給全世界。

  5月17號,我們進入汶川亟待救援的"孤島"耿達鄉。面對滿目瘡痍,無論誰到現場都會有一種揪心的痛。可當問到受災群眾缺什麼,需要什麼幫助的時候,有一位受災的群眾對我說:"給我們送點玉米種子來吧,趕着現在種下去,秋天我們就有吃的了。"那不是一句當時就會讓人熱淚盈眶的話,卻讓我心裡反覆回味。這就是我們最質樸的鄉親,遭受了那麼大的災害,失去了那麼多親人,但他們想要的卻是種子!種子不就是希望嗎?這就是我們那麼多人奔赴災區的原因啊!我就是要把這希望的聲音傳遞出去,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人民的偉大與堅強!

  觀眾打電話給我,說:你真棒,在鏡頭裡總是那麼冷靜。其實我也哭過,面對那樣的災情,面對受災的鄉親,面對滿目的英雄,淚水有時是控制不了的。5月20號我到都江堰去拍攝尋找處理遺體的情況,雖然救援人員很早就知道遺體在哪裡,但是為了死者的尊嚴,戰士們都是用手扒手挖。當聽說遇難者是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母親在災難來臨時跪着用身體保護孩子,我完全失控了,轉身躲進一個帳篷里放縱淚水噴涌而出,我要把我心裡的痛哭出去,我要把所有的積鬱都哭出去,擦乾了眼淚,我才走出帳篷。在鏡頭面前我努力保持着堅強和理性。不哭,在心裡,我始終這樣提醒自己,災區不需要眼淚,災區需要我們的堅強去支撐,需要我們的關愛去撫慰,需要我們去盡記者的天職。

  在災區可能有數千名記者,中央電視台先後有數百名記者前往一線,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員。

  和我一起強行軍9小時的攝像張春喜已經51歲了。為了多帶設備,他必須少帶水和食物。戰士走,他邊走邊拍,戰士停下休息他還在拍。進入震中因為胸悶他一直不敢躺下,他有心臟病,還是平足!

  我的同事冀惠彥大校,55歲了,從戰場到各種搶險救災都沖在前面。他在災區是靠着臨時從辦公桌上抓來的一把降壓藥支撐着。在從水上衝擊映秀時,滾石的涌浪打翻了衝鋒舟,落水后他始終沒有放掉手裡的攝像機,死裡逃生,一上岸就去發消息,為的是讓觀眾和受災群眾看到:又一條生命線打通了!

  我的4個進行航拍的同事曾經被困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兩天多的時間,靠吃野果堅持着。天氣多變,地形複雜,山谷里各種切變風對他們簡單的飛行器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他們是冒着生命危險為搶險救災進行航空拍攝!

  一份幫助,乘以13億就能幫災區度過難關!一份關愛,乘以13億就會變成愛的海洋!一份信心,乘以13億就是中國人的脊樑!

  而在災區奮戰的記者,就是要用手中的筆、手中的話筒、手中的鏡頭去做好這個乘法!

  大災難中,我們用最快的速度,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一個古老而又新生的民族,萬眾一心,共赴國難!

  大災難中,我們用最人性的方式,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一個國家的堅韌與大愛!

  這就是最真實的中國,我的祖國!謝謝大家!



汶川地震一個月:地震英摸報告會演講稿 標籤:只有一個地球 奧巴馬開學演講 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