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社區勞動保障協管員為民辦實事演講稿
傾心相助架橋樑,真心為民辦事實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評委,下午好!
我是來自**區**社區的勞動保障協管員——**。我演講的題目是:傾心相助架橋樑,真心為民辦事實。
在演講之前,請允許我先講一個本人親身經歷的事。一次,乘公共汽車,車上發生了爭吵,一位中年男子佔著“老弱病殘孕”專座不讓,絲毫不理睬邊上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當乘客中有人指責該男子時,他竟然罵罵咧咧,出口就說“我下崗,誰來管我?誰來讓位子給我?”車廂里一時間都安靜了下來,不願再與這位男子計較。……[找材料到 --網上服務最好的文秘資料站點]
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情,但在我一個勞動保障協管員的心裡,卻總感到不是滋味。
老百姓要安居樂業,根本前提就是實現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許多下崗失業人員,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迫切需要幫助。他們僅靠領取基本生活費、失業保險金或“低保”補差維持生活,成為城鎮中最為困難的弱勢群體。幫助他們儘快實現就業,促進再就業,去除心態不平衡和消極情緒,增強他們的社會歸屬感和安全感,維護社會穩定,這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可以說,千方百計解決好就業問題,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際舉措,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舉措。
在工作起步階段,街道的領導給了我熱心的幫助,鼓勵和支持。特別是我在走訪建檔登記造冊的工作中,必須挨家挨戶走訪了解,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同時要對社區下崗失業人員情況盡量做到“四清”,即家庭情況清,經濟收入清,技能水平清,就業願望清。另一方面,社區建立用工崗位信息庫,充分利用各類社區資源,廣開渠道,廣交朋友,多方聯繫,獲取就業信息。在我們社區日常工作中,特別注重那些社區的企業單位經理,私人業主及居民家政需求信息的積累,並將這些信息輸入到我們社區服務中心信息庫中,為日後幫助再就業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社區周建良、張有芹夫婦,兩年前雙雙從工廠下崗。更為困難的是,夫妻倆一個患有肝炎,一個有風濕病,不能幹重活。家裡還有一個上小學的女兒,家境困難可想而知。社區領導知道后,決定把這一家作為重點幫困對象。為他們介紹工作前前後後跑了有十多次。但用人單位一聽“肝炎”一聽風濕病,雙手一攤,愛莫能助。但是工作人員並沒有氣餒,在偶爾的一次居民來訪當中知道對方是一位企業老總,我們就及時把周建良夫婦的情況告訴了他,沒想到老總當時就說讓他們明天就去單位面試。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由於我們的鍥而不捨、我們的努力與真誠,終於使他們夫婦倆實現了再就業,並且通過多方協調,他們的女兒也辦理了特困生的手續,減免了學雜費。
近幾年,隨着蘇州市**區的大開發、大動遷,大批征土失地人員和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他們就業願望強烈,勞動保障工作任務增多,壓力加重,難度加大,要求增高。
55歲的顧金坤一家,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的妻子雙目失明,基本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女兒又在蘇州輕工技校上學,每年學雜費、生活開銷少說也得好幾千元。就是這樣一個城鎮最低低保戶,當初僅有的財產就是三間平房,破舊不堪。社區領導多次協商研究,為解決顧金坤就業問題奔波忙碌,而我作為一名社會勞動保障協管員也參與其中。大家想方設法,尋找門路,終於為顧金坤這位五十五歲的失地農民安排了保潔員的工作崗位。儘管生活仍比較困難,但他們一家三口終於有了一份實實在在的收入,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莫大的安慰和希望。
像顧金坤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43歲的沈建珍,大字不識一個的失地農民,左手殘疾,生活沒有着落,58歲的夏金坤,喪偶,一個人要撫養一兒一女兩個上學的孩子。對他們的生活困難大家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論颳風下雨,不管寒冬酷暑,心裡放不下的就是他們那焦慮的神情,更為孩子們為生活,為求學而充滿期盼的眼神而感到沉甸甸。安排一份保潔員的工作,儘管不起眼,但在我看來,都無比欣慰。儘管換來的也許只是一句輕輕的“謝謝”。
從事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已有三年,今年以來,我又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勞動保障協管員,箇中滋味,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工作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時常遇到一些失業人員、用工單位的誤解與非議,又讓人感到滿腹的委屈,有時甚至動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但隨着對國家勞動保障進社區及充分就業政策的理解,看到更多的失業下崗人員就業、再就業的笑臉,還有領導、同事的關心與鼓勵……我越發感到自己從事的工作責任重大,意義深遠。越加覺得要迎難而上,知難而進。
一位哲人說得好,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每當我看到社區一個又一個失業人員,重新獲得就業的機會,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和滿足,僅僅去年一年,我們就為
社區勞動保障協管員為民辦實事演講稿 標籤:奧巴馬開學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