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當好交往者
班主任,作為學校教育活動的直接承擔者,在開啟學生的心智、塑造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等方面,無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班主任如何充分發揮這一作用,除了本身應該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卓有成效的組織教學能力以外,當好一個交往者是很有必要的。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班主任的教育活動,實質上是一種交往活動,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過程。作為班主任,如何當好一個交往者,我校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
一、班主任應有敏銳的觀察力,洞悉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其積極學習的內驅力,它是在學習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而學生的學習需要,則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大腦中的反映。對於同一個班的學生來說,相同的學習目的可能源於不同的學習動機,相同的學習動機也可能指向不同的學習目的。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受到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和制約,如學生的認知興趣(求知慾)、意志品質、志向水平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學生的智力水平、心理需求、學業成績是一種存在,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也是一種存在,作為交往者的班主任必須從這一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洞悉不同學生的個體心理特徵,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在施教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班主任要確立平等觀念,懂得學生的心理需求
同一班級的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是明顯的,這種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是班主任有針對性進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但決不是班主任對學生採取不同“標準”和“政策”的依據。從教育實踐來看,有的班主任,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對家庭經濟條件不一樣、家庭社會背景不一樣、學業成績不一樣的學生,往往採取不平等待遇。這種不平等的交往方式,一方面極在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班主任在同學們心目中的威信。實際上,不管處在哪個層面的學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需求: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班主任在交往中一視同仁地平等對待他們。因此,作為交往者,班主任必須平等地對待每個同學。這種平等,是一種人格的平等,它並不排斥班主任在具體的施教過程中的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思想教學工作。作為交往者,班主任如果不懂得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或是理論上知道而沒有在教育過程中加以實踐,則必然會導致思想教育工作失敗。
三、班主任要掌握心理衛生知識,善於矯治學生的心病
青少年時期,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階段,但生理的發展往往快於心理髮展。從主觀方面來說,一方面,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和社會認識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另一方面,由於社會閱歷少,經驗不足,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不成熟,對社會的認識和評價也往往比較膚淺。從客觀方面來說,在整個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的今天,父母總是對子女寄以厚望而不顧子女的實際情況,加之一些學生在班級里與同學缺乏有效的溝通,沒有被認同的感覺,缺少一個比較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在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往往使學生處於一種高強度的心理負荷之中,日積月累,勢必使一部分學生產生焦慮、抑鬱的心理,產生一種無法擺脫的心理障礙。欲話說,心病還得心藥醫,對於一些學生的心理疾病,作為交往者的班主任,只有了解學生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才能啟發、引導學生,使他們的情緒和心理得到調節,幫助學生解開心頭之結,恢復自我,找回自信,從而確定正確的行動方向。
班主任工作,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工作之一。班主任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交往者角色,才能協調好師生關係,建設良好的班集體,創設和諧和教育環境,激活思想教育工作,真正當好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