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成功的根基—漏聲長處不堪聞,枕邊淚濕與誰語。有孝兒孫,頗能顧養。猶將冷意,暫托熱腸。不幸而母我者,乘慣撒潑。姑我者,橫面阻絕,只護半點骨血,空博一生凄楚。又有撫字(扶持,保護:撫養成人)財匱(缺乏)。婚娶力竭,健少年,經營肥暖,老窮人。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躊躕(chóuchú猶豫)。望一味以垂涎(因想吃到而流下口水,比喻貪婪或十分羨慕)。丐(乞求)三餐而忍氣。夜爨(cuàn燒火做飯)晨炊,猶罵閑食(消閑的食品)。紡績(fǎngjì紡指紡絲,績指緝麻)抱孫,尚咒速死。此數等父母,怨氣尤足動天。為子孫者,行孝益當倍於常兒。勸化者,亦於斯為吃緊(重要;要緊:這事吃緊,馬虎不得)也。
這點我做的非常不好,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關於我父親的。父親因工作原因住我們家,去年的冬天,我們已經在父親的床上放了很厚的褥子,和我們床上的差不多,可是父親還是說冷,我很是不解,已經這樣厚了,怎麼可能冷?所以有些不高興,對父親的話我也沒有放在心上。有一次周末,父親回家去了,突然想起父親說他床上冷的事來,心想,今晚就在您床睡睡,看看到底是真冷還是假冷。這一躺我方才知,父親的話是真的,他睡那床真的很涼,上面因為有衣服蓋的厚,不冷。但是後背一直到天亮都是涼的。為什麼會是這樣。父親床上的褥子和我們的一樣厚,為什麼我們的不覺得涼,而他的就涼呢?後來我一想,是不是因為父親的床就是個普通的小床,涼氣從床底就進入了床上。而我們睡的床呢,床底是放東西箱子,涼氣根本就進不來。那天的一睡,讓我突然感覺對不起父親來,是我對父親關心太不夠了,真的感到非常慚愧,第二天我就又給他加了層棉被。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的古人是如何侍父母的。楊乙,行乞養父母。所得食,雖極飢,不敢嘗,必先以奉親。得甘旨(美味的食品),跪進。跳躍起舞,唱山歌以悅之。如是十年,鄉人感其孝。與之金,雇為佣,不受。曰:吾親烏可一日離也?親俱死,乞得棺。脫己衣斂之。雖嚴寒,赤身弗恤(給以精神上的安撫)。葬於野,露宿棺傍,日夜哀號。歲時拜獻,未嘗缺失。他的這種做法像不像現今的孝子王希海?他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他的父親中風。中風以後,因為他正值年輕,發展事業的好時光,可是看到他的父親中風,他很捨不得;本來有很好的工作機會,他把它辭掉了,之後就由他親自照顧他中風的父親。父親基本上跟植物人已經沒有兩樣,而他照顧他的父親整整二十五年的歲月,每天半個小時就幫他父親翻一次身;生怕父親長褥瘡,每天一定要把床單換洗。大家就問他:你過幾天再洗不就好了?他告訴他人說:我的父親中風他已經很難受,我不願意再看我的父親多受一點罪。因為人身上有體溫、有熱氣,一定會讓床單潮濕,我不希望因為這個潮濕讓我父親難受。每天都洗一次床單,每天親自用吸管幫他父親吸痰,他的母親在那裡搖頭說,連我都沒有他這樣的恆心。甚至於他在照顧父親的過程都能跟父親心心相印,有一次剛好他的父親發燒,怎麼查都查不到病因。後來他作夢,就夢到自己爬上樓梯,突然跌下來,他就醒過來。你看,他連作夢都時時想着要解決父親的痛苦,所以他聯想到從高處掉下來一定會傷到腿。他趕快仔細的檢查父親的腿,果不其然,他父親的腿上已經長了一個瘤,是良性的,他趕快幫它處理掉。而要長期帶着他的父親去身體檢查,剛好有一個老醫生,也是學校裡面資深的教授,就問他:你父親中風多久了?他說已經二十多年了。當下這個老醫師非常生氣,因為他覺得他在騙他,馬上回頭就走了。走了以後是去拿王希海他父親的病歷,結果一拿,厚厚的一迭病歷。這位老醫師是抱着厚厚的病歷掉着眼淚回來的,因為醫生很難想象一個中風長期卧病二十五年的人,居然皮膚這樣的柔嫩,原來就是他的兒子這麼體貼入微的照顧。當下這位醫師就把醫院裡面的這些護理人員叫過來,對他們講:你們的護理都要跟他學習,他才是我們護理系裡面最優秀的老師。你看,一個大男人為什麼能夠做護理做到這麼細膩、這麼精微?就是因為他這顆至誠的孝心,本來一個門外漢卻成為最專門的人。所以《孝經》裡面說「孝悌之至」,孝悌的心達到了極處;「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孝悌可以感天動地,他的整個潛能會發揮出來。此他們相比,我真的感到自己不是人。
此外對待其他長輩我們也要,真正生起對老人的孝順心,恭敬心。伺候老人,如同伺候自己的父母一樣,讓老人在這裡面不會感覺到孤獨寂寞。因為每天照顧他生活的人,都是他的孝子賢孫。他們每天都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生活里,他會感覺到越老越快樂,不僅是老有所養,也是老有所樂。這些對老人的照顧,要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敬老愛老的精神。這就是‘冬則溫夏則凊’給我們的啟示。我們能夠愛護老人,恭敬老人,到我們老的時候,也能有年青人來愛護我們,恭敬我們。古人講,‘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真正以一顆孝心對待老人,就會結出豐碩的福德之果。
再來,「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心裏面能夠常常很歡喜、很自在。這裡有個前提,就是我們所作所為一定要讓他安心、放心。假如我們的德行不好,縱使你每天都供養父母很好吃的飯菜,父母吃了之後會不會快樂?也不會;他可能邊吃還邊幫我們提心弔膽。中國的父母比較含蓄,他心裏面的感受,有時候不會在言語當中流露,所以我們要善於去體會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
所以孔老夫子在〈孝經〉中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事親者居上不驕,(當莊敬以臨下也,)為下不亂,(當恭謹以奉上也。)在丑不爭。(丑,眾也。爭,競也。當和順以從眾也。)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謂以兵刃相加)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三牲,三個不同的活牲畜)。”
《論語》裡面有說,君子要有「九思」,要有九個常常懂得觀照的一些態度。哪九個?第一個是「視思明」,第二個是「聽思聰」,要能從父母的言談當中,聽出他們心裡的需求。比方說我們很久沒跟父母打電話,母親打過來,還等父母打給我們,我們已經太失禮了。父母過來跟你問問你現在的工作狀況,雖然是在問你的工作狀況,事實上我們應該能聽出來,他已經在想念我們,甚至於是想念孫子。我們聽得出來,我們就不等父母開口,主動要回家去探望。其實人只要上了六十歲以上,老得就會愈來愈明顯,當我們一、兩個月沒看到父母,一回去一看到會有什麼感覺?怎麼老這麼多!所以我們要珍惜跟父母相處的機會,善體親心,常常去關懷、去問候。
這一點,我做的就更不好了,尤其是在我學習了傳統文化之後。為什麼?沒學傳統文化之前,我知道父親年輕時喜歡二胡,後來因為工作就沒時間再搞這種娛樂。後來因為二線,沒事可做,怕他悶,我就勸他再把二胡拿出來練練,父親這才花錢買了二胡,每天看他找幾個音樂愛好者在一起,我也比較安慰。後來因為學習了傳統文化,特別是學了佛,了解了宇宙人生真相,知道做人的真實意義。這時,我卻又讓他放下二胡,來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我說人這一生最最重要的事是學佛。當然,他是不接受的,惹得他很不高興,說我學傳統文化學迂了。現在想來,這真是我的錯,錯在我過於急切,以至現在他對我這樣學習傳統文化還很不理解。這就是我不懂得養父母之心所致。我最起碼連孝順的順字都沒有做到,只有做到順,才可以養其心啊!
再來要「養父母之志」,孝順父母,不僅是供養父母一點錢,一點物質,給父母好吃好穿,那隻能是供養父母之身。那不是盡孝,因為有好吃、有好穿未必快樂。特別是富裕人家的父母,越有錢他越苦惱。因此,真正讓父母快樂的是幫助父母,在精神靈性上提升。這種讓他心開意解的快樂,稱之為孝養父母之心。再上一層,孝養父母之志。如果父母沒志向,我們也應該幫助父母立志向。《孝經》裡面有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我們把身體照顧好,這是孝道首要的工作。「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假如我們用自己的德行,對家庭、對社會有所貢獻,最高興、最滿足的是誰?是父母,還有老師。這是養父母之志。因為每個人其實都有一分善心,希望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很多父母因為全心全意栽培孩子,在很多社會方面他想儘力有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而當他的孩子能夠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他會覺得很欣慰。可能父母並沒有學過很多傳統文化,我們學習了以後,也要啟發父母立志。不僅自己立志做聖賢,還要啟發父母也立志做聖賢。如果父母說,“我都老了,還做什麼聖賢”?要勸說不能這樣想,聖賢跟凡俗之人有什麼區別?就在於存心不同,不是在年齡不同。聖賢的存心是為天下人著想,絕不為自己。凡俗之人都是自私自利,凡俗自私自利的結果,是患得患失,他就沒有快樂。聖賢人沒有得失,起心動念都是天下為公,他得大快樂。那種快樂絕對不是我們,凡俗私心能夠體會得到的。我們自己做好榜樣讓父母看到,也應該幫助父母這樣去做,那才是真正的歡喜。
故才說大孝。便是順親養志。順親者,順其靈妙之親也,順其先天未分之親也。其汩沒(埋沒)情識(情慾)中者,偽親也。養志者,養其大公之志也,養其徹地通天胞民與物之志也(養成為法界一切眾生盡忠盡孝服務之志)。其軀殼形骸中者,偽志也。然要順親養志,又須誠身(謂以至誠立身行事)守身。守身者,守其明善之身也。守其以達德行達道之身也。不然,則竭力顧養,柔顏(和悅的面色)侍養,亦偽身也。能認真身,始能認得真親,故曰:“不誠乎身,不順乎親矣。”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用冷水洗臉、清醒自己);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現在人的志在什麼呢?都志在賺錢,買大房,買豪車……每天都過著隨心所欲、紙醉金迷的生活,都在想着如何享受,這就是我們現在人的志。我們需要反省。那是養志嗎?那是欲,有欲就要造業啊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