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習武經驗談——緣起
2012年12月,乘車途中。一少年上車,同座有人相識問其何往?少年歡欣回答:學武術去。看見他神色愉悅生機勃勃之象,自己不由心生感慨,曾幾何時,不也恰同學少年英姿勃發!時光流逝如白駒過隙,嘆息之餘,不由生出回憶習武經驗之念,遂寫此文,僅為自娛。因為是在雙份工作之餘所思所想雜亂難免,現工作閑暇便打字上傳吧。
癸巳年孟夏常曉輝於新一變電站
我發現武術的密秘
(1)武術套路的作用
壬辰年仲春,天朗氣清。與友人閒遊振興廣場時,興之所至舞拳弄腳了一回。武友觀看后說:你所練掌法柔軟不實用。看我練來,隨即吐氣發聲,勢如火炮剛猛快捷演練一套。事後眾說紛紜,武術套路有剛有柔,生死相搏時能實用嗎?武術套路數以千百計其作用是什麼呢?
聞弦歌而知雅意。除傳統公認的說法外,我個人認為可以從門派品牌、經驗載體、訓練工具;等現代視角來思考武術套路的作用。
過去,傳統武術家是輕易不在人前表演武術技藝的。習武練功大多選擇清靜偏僻之處,非常自律與保守。我師從少林八極拳門,本派有軟、硬、死、活四套拳法。老師從來不曾演練全過,縱是其子也只傳一套比賽表演。不得其人寧肯失傳,老舍先生在小說《斷魂槍》中深刻描述了這種現象與心態。此或許為數百年來武術家的通病,代表了門派的嫡傳與否。掌握學習了核心功法與套路,即代表傳承了門派正統衣,由此可見武術套路首先是代表武術門派的商標品牌。
夫子曰:人之患,患在好為人師。人類對於後代的關愛是出於天性的,但凡自認為好的經驗。便想方設法的希望流傳下來,為了生存而在生死搏殺中所獲得的經驗與技巧,更應首當其衝。中國武術所流傳的各種武術套路,便是此種意識的產物,作為思想經驗的載體而百花齊放。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武術套路作為武術訓練的主要方法,可以讓習武者掌握各種勁力與技擊招術,這是人所共知的,但它的作用是僅止於此嗎?前人在說明一件不易說明的事物時,常用類比方法讓人理解。我用學習汽車駕駛來類比學習武術套路的作用與意義所在,這也是我最敝帚自珍的體悟。現代社會汽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遍布城鄉,幾乎無人不知。通過對汽車構造性能的了解,實際駕駛的過程,就相當於學習武術基本功、拳法、器械套路的過程。學會駕駛開車上路,面對千變萬化的路況,就相當於武術實戰的應用。雖有一定之規,更需臨機應變。選擇自己喜歡適合的汽車品牌,便是選擇武術門派拳種的過程。學員在學會駕駛后,起動腳踩離合、油門、剎車,手動變換檔位都已成為自然動作。即無需在開車前再重複練習,只要直接發動汽車上路便行。所以武林前輩也有無需套路練習,直接實戰。專練神經反射能力、身體素資、體能等特種訓練方法。駕駛員在開車熟練后,對於觀察路況、車流、行人、變換檔位、加油、剎車等,眼、腦、手、腳配合會行成自動、半自動化的條件反射。人體大腦神經此種反應意識的快慢,決定了能否成為優秀駕駛員的內在主要因素。武術套路除卻手、眼、身法、步、體能、勁力、技巧的訓練之外,我認為最主要的作用即在於訓練習武者的這種自動、半自動的腦神經反應能力,一但突遇襲擊便會下意識的自動反應還擊對手。古時曹操有望梅止渴的典故,武術套路訓練所起的作用就類似曹操青梅所引發的條件反射作用。駕駛員開車時人車一體,也可以引申為拳腳會而器械能。機械、器械是人體身體、肢體能力的延長。舉一反三,一通百通。由上可知,武術套路是訓練人體腦神經反應能力的外部訓練工具,這才是武術套路真正的秘密。大多數習武者訓練拳械十數年,恐怕也未必知曉此中道理。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傳統武術套路,與現代比賽套路在訓練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區別。傳統武術有些只是一些實戰散招或勁力、技巧的訓練,習武者在功力精純,招法熟練后可以自我隨意組合演練武術套路,這與現代規範正規的武術竟賽套路不同。
(2)武術勁力的發放
我在習武十餘年後,又發現了中國武術的又一個秘密,勁力的發放。過去限於種種原因,武術師父只說多練拳、多練功便會勁力上身,詳細如何則各有秘傳。外人不得而知,更無論比較研究。所幸社會進步網絡發達,過去難得一見的秘傳,現今已廣泛流傳於網絡視頻、武術書籍之中。
通過對比研究,我發現中國武術各門派發勁雖然名稱形式不同,而實際本質則相同。皆為心理影響身理,內部神經影響外部筋骨肌肉作用,具有驚人的共同點。例如:心意、行意拳抖絕勁,丹田抖決、如火燒身、心意一動鳥難飛。八卦掌乾冷勁,如人身冷、突打寒戰、活步瞬間發掌。太極拳纏絲、彈抖勁,循環纏繞、腰腿發力、松活彈抖。宗鶴拳蝦退狗宗身,如狗沾水、顫吹彈抖、宗鶴髮勁。詠春拳依寸勁,擰腰坐胯、寸力彈抖。等等,研究至此對上述拳法發勁描述,有無似曾相識之處?有無異曲同工之效!
能掌握勁力的發放,是標誌着真正步入中國武術之門的關鍵。所以大成拳門有掌握髮勁,一招抵萬招之言。就如掌握核彈技術,普通人打出的力量比為常規炸彈,而掌握勁力發放者則如有核彈。當然由於人體素質不同,勁力有大小之分,這也可比為核當量的多少不同。如果以現代科學對武術發勁機理進行研究,對於人類身體自我認識,軍事單兵素質,竟技體育等將會有新的發現與貢獻。
傳統拳術由於是性命相搏,勝負眨眼可分。故而前輩講究要積陰德講武德,不能輕易出手,不然減損壽命,尤其是掌握髮勁的習武者更應如此。現代醫學研究從事拳術搏擊類運動者的心腦損傷比普通人要高,所以楊氏太極拳才由一、二代剛勁無敵,演化為柔緩養生。王薌齋先生說:發力橫隔膜不許絲毫緊張,自然本能,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橫隔膜一發緊便是錯誤,願學者宜慎行,萬勿忽視。我說:即如鄉村小兒打鬧,雙手推人,抬手便推,同伴應手而跌,無需準備更無緊張。故行意拳有豈知悟得嬰兒玩,打遍天下是老形。
人類由於進化已經漸漸放棄了原始本能發力,轉而在嬰幼兒時便開始學習各項知識與生活能力,而武術家則力圖恢復此項能力以用於技擊。恰如笑本心生,只是人為強化訓練,遂將微笑變成職業裝飾。力本體生,只是人為區分,發放勁力亦是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