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教學反思>品生教學反思

品生教學反思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篇一:品生教學反思

  我在二年級講授《我為家鄉做點事》時,講到廢電池對環境和人類的危害時,說“如果人類在廢電池污染了的土壤里種上蔬菜或者莊稼,蔬菜和莊稼就會被廢電池裡放出來的有毒物質所污染,人吃了這樣的莊稼和蔬菜就會……”沒等我說完,後排有幾個特別調皮的學生就站起來一邊做一個很誇張的向後昂的動作,一邊嘴裡還說“死了,死了…”另外幾個孩子見了也跟他學起來,一時課堂上出現了不小的躁動,雖然我感覺他這樣做有點誇大,影響了課堂紀律,但我沒有批評他,只是做了一個坐好的手勢讓他們坐好,並對他們的話進行了糾正:不會馬上死亡,但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孩子聽了后哦了一聲表示明白了。

  這次上課的經歷,讓我想到如果在國外課堂上學生這樣做是很普通的,老師是不限制學生上課自由的,但在我們國家上課講究的是課堂紀律,如果學生這樣上課就會被視為擾亂課堂紀律來對待的。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教師會怎樣來對待他們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適時引導,既不影響了上課,又能把孩子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

  篇二:品生教學反思

  隨着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標準,新的教材,給教學輸入了新鮮的血液《品德與生活》變成了平等的師生參與性交往。教師放下了架子,走近學生,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努力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如在教《拉拉手 交朋友》一課時,為了營造一種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我與學生做各種有趣的遊戲。你們如果遇到困難可以來找我,我會幫助你們的,你們願意和老師成為好朋友嗎?”一席話,師生之間的距離頓時拉近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也始終作為一位參與者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與學生展開交流,整堂課的氣氛熱烈融洽,學生學得更積極了。

  《品德與生活》與以往傳統的思品課相比更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促進每一個學生髮展。如《我們的校園》一課我就主要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方式。參觀時,我根據學校實際設計了幾條不同的參觀路線,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分組開展參觀活動。在參觀校園過程中,我又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適當的記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無拘無束地活動,從不同角度思考、觀察,思維始終處於較積極的狀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生們在表達校園中自己喜歡的地方時用了畫一畫、寫一寫、說一說、剪一剪、貼一貼等多種方法,不僅體現了教材的選擇性,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同時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加深了對學校的認識。

  篇三:品生教學反思

  在小學階段,低段1-2年級是《品德與生活》,它主要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中高段3-6年級是《品德與社會》,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很顯然,它們來源於生活,知識目標的側重點不同、要求提高了。教學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在成功中尋找經驗,在失敗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成長。我覺得要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提高重視度

  《品德與社會》雖然列入了考試科目,但是遠遠不如語文、數學用的功夫多。《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師都不重視,上課沒精神,學生怎能喜歡?因此,對思品這門課程一定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這門學科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用好教材

  教材中蘊含的道理都是要通過生活實踐才能體現出來的,單純枯燥的說教,強行學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學校、愛家庭、愛勞動的教育。結合實際、回歸生活、親近社會。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訪問與調查、參觀與考察、想與做等多種活動方式,在體驗中讓學生得到啟迪,在總結中受到感染,使學生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

  三、開放的課堂教學

  內容上的開放,從教材擴展到學生感興趣的題材;空間上的開放,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等生活空間;時間上的開放,時間可以與學校活動或其他學科的配合中彈性地延展。資源的開放,現在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地理、歷史內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共享,以這些內容為載體,使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到對祖國的愛,對黨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父母的愛。開放式的環境,課堂時間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創設利用多邊交往方式,給學生自學、互學和師生共學提供了多向選擇形式,從而提供了讓學生自由思考、互相促進的交往氛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培養人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角色的轉換,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從而使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切體驗得到發展。

  教師要吃透教材,靈活運用教材,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麼;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想想他們有什麼困惑,才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社會科技發展迅速,這也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更多新見聞,擁有敏銳的社會觀察能力,才能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體驗,結合相關的社會資源,創設出更好的教學環節,成功地駕馭課堂教學,讓學生喜歡你,喜歡這門課!



品生教學反思 標籤:三生教育 語文教學